臺船新董座陳政宏:明年力拚轉盈 加速智慧船廠佈局

▲臺船董事長陳政宏。(圖/記者高兆麟攝)

記者高兆麟/臺北報導

臺船(2208)手握龐大訂單能量,經營策略也進入調整期。新任董事長陳政宏今(17)日首度對外說明營運佈局,未來公司將以建造貨櫃輪與散裝貨輪爲主軸,同時配合政府推動國艦國造,並加速推進「非紅」供應鏈與智慧船廠建置,目標在訂單挹注下於明年轉虧爲盈。

臺船目前在手訂單總額約新臺幣2,000億元,待執行金額約1,300億元,訂單能見度可達2030年第2季。公司並揭露,截至今年8月累計營收164.3億元、稅前虧損約25.33億元(每股稅前虧損1.99元)。總經理蔡坤宗表示,虧損主因包括匯損等因素,隨在手訂單持續消化,明年有望轉正,未來營業規模目標鎖定每年300億至350億元。

在產能與產品規劃上,臺船將採「三條產線」策略:一條爲潛艦與後續IDS艦系生產線(計劃建造7艘,佈局至2038年);第二條專注商船,每年目標交付4.5至5艘貨櫃輪或散裝貨輪;第三條則以高雄、基隆廠爲核心,負責海軍與海巡等公務船的建造與承攬。蔡坤宗並指出,公司積極爭取包括1,320艘無人艇(市傳近180億元標案)及6,000噸級大型巡防艦等後續標案。

陳政宏強調,面對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風險,臺船將主動排除關鍵裝備的「紅色供應鏈」。軍艦與海巡重裝備已全面排除中國供應來源;商船則會針對主機、發電機等關鍵零組件採取同樣策略,對於次要件則視國際成本競爭力決定採購方案,期在保障安全與維持成本間取得平衡。

技術轉型方面,臺船加速推動智慧船廠。陳政宏指出,造船本質客製化、單位產量低,導入自動化與智慧化難度高,但因應少子化與AI技術成熟,推動智慧化不僅能降低人力需求、改善作業環境,也有助於提升製造精度與吸引年輕人才。公司計劃針對不同生產節點導入自動化方案,分階段擴大應用範圍。

此外,臺船也積極多角化發展能源與新業務。陳政宏指出,公司已正式投入離岸風電浮式風機領域,並同步開發雙燃料(含甲醇)貨櫃輪等綠能船型,強化商船產品線的競爭力。商船端已與萬海、部分中國航運業者簽訂合約,包括8000 TEU 甲醇雙燃料貨櫃輪等大型訂單,爲未來營收奠定基礎。

在無人船業務上,臺船自主研發的「奮進魔鬼魚號(Endeavor Manta)」即將於國防展亮相。該款無人船採三體(Trimaran)設計,長8.6米、寬3.7米、滿載排水量超過5噸、最高航速逾35節,具模組化與高機動性。公司表示,魔鬼魚可配備輕型魚雷或高爆裝備,並支援4G、衛星及射頻等多種指揮控制模式;在自主航行避碰、羣控、AI目標辨識及反劫持(含自毀)機制上也具研發成果,且在關鍵物料採購階段即以「去紅色供應鏈、強化供貨韌性」爲核心設計原則。

臺船透露,無人船量產能力已規劃:現階段以一條產線爲主,若合約明確,第一艘試製完成後,產線可達每7至10天交付一艘,理論上年產能約40艘;商用、救災與軍事市場皆是潛在需求來源。陳政宏並指出,雖然無人船單價偏高,但俄烏戰爭已驗證其戰術價值,公司將同步爭取國內外民、軍單案。

面對現階段的財務與營運挑戰,陳政宏與管理層均表示,臺船將以既有造船專業爲基礎,透過非紅供應鏈調整、智慧化升級與多元化產品策略,力求在保障國家需求與擴展商機間取得雙贏,朝明年轉盈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