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中山商圈「街區藝術」限期展出 百貨LED螢幕廣告「放空」

▲藝術家孫知行《當廣告到來時》在新光三越播放專爲「放空」、「等待廣告」而生的影像。(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臺北最熱鬧的中山商圈,近來在街巷、市場、百貨、線形公園等多處注入「街區藝術計劃」,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推動,民衆在逛街、採買或散步時就能不經意發現,今年以「當街典藏展—記憶的容身之地」爲主題,讓商圈變身爲「開放的典藏庫房」,像是新光三越南西一館播放專爲「放空」、「等待廣告」而生的影像,展期自即日起至11月23日。

▲臺北當代藝術館2025街區藝術計劃,範圍涵蓋中山市場、中山商圈、當代藝術館周邊街區。(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北當代藝術館自2012年起推動「街區藝術計劃」,將藝術帶入日常場域,透過與商家、居民、公共空間的互動,讓生活與藝術緊密交織。今年以「當街典藏展—記憶的容身之地」爲題,範圍涵蓋中山市場、中山商圈、當代藝術館周邊各具特色的商家。

展覽由走路草農/藝團(黃至理、陳漢聲、劉星佑)擔綱策畫,邀集6組藝術家創作,靈感源自當代館2019年街區藝術計劃中,藝術家劉紀泛、劉紀彤與「中山市場」店家的合作,雙方保持聯絡至今,延續6年的交流,引發對「典藏」的新思考。

策展團隊表示,我們希望討論的不只是作品如何存在於街區,而是街區如何成爲「記憶的容器」。每一次的創作,不只是作品的生成,也是事件的參與及社羣的書寫,典藏或許並非僅存在美術館的倉庫,街區裡的故事、人情、時間的累積,本身就是最珍貴的收藏。

▲▼藝術家石梓廷在中山線形公園R5出入口帶來《M00 - roll》。(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藝術家石梓廷帶來兩件創作,包括位於心中山線形公園R5出入口的《M00 - roll》,將金屬剩料透過雙手卷曲、塑形,形成不斷晃動的螺旋結構,呈現公園不斷生長的生命能量,也嘗試與公園周遭曾經的相關產業對話。

▲石梓廷另一件作品《右左》在變電箱表面。(圖/記者林育綾攝)

另一件作品《右左》從工地現場僅施工者能解讀的「手寫符號」獲得啓發,轉化在變電箱表面,觀者若透過拍照,將影像翻轉觀看,能在隨機筆跡中辨識出「右」與「左」,展開一場關於方向與閱讀的遊戲。

▲▼孫知行《當廣告到來時》在新光三越南西一館,播放專爲「放空」與「等待廣告」而生的影像。(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除此之外,藝術家也從影像、出版、商圈文化切入,延伸對街區典藏的詮釋。藝術家孫知行因地制宜,將作品《當廣告到來時》投放於新光三越南西一館「光之舞廣場」的巨型LED螢幕,播放專爲「放空」與「等待廣告」而生的影像,顛覆廣告與正片的界線。

▲陳世育《街區複寫紙》。(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藝術家陳世育《街區複寫紙》以遊擊式訪談與小報出版,回顧歷年作品設置地點,清點並書寫「當街典藏」的軌跡。

藝術家郭品君着眼於觀光、消費與自拍文化,帶來《鴻運當頭風生水起招財風水珍奶Welcome to Taiwan圖》在臺北南西老爺會館進行現地創作,將客房化身爲攝影棚,營造出「讓旅人彷彿回家」的情境。

▲▼藝術家郭品君在臺北南西老爺會館,進行現地創作。(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郭品君另一件作品《品品の紀念品小舖~中山區最棒ㄉ伴手禮~》延伸至次文化獨立小店「PAR STORE」,讓觀衆在購買與收藏的過程中參與作品,當「自拍」成爲一種最佳典藏時,街區也隨之轉化爲展場與庫房。

▼郭品君另一件作品《品品の紀念品小舖~中山區最棒ㄉ伴手禮~》。(圖/記者林育綾攝)

劉紀泛與劉紀彤帶來《市場五四三》,再次走進中山市場,透過繪畫與錄製口述訪談,將攤商與訪客的日常互動具象化,轉化爲街區生活的集體敘事。

▼劉紀泛與劉紀彤帶來《市場五四三》,再次走進中山市場。(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李珮瑜《新雅典美髮院》與老字號髮廊攜手,藉由現地裝置與工作坊活動,引領觀者感受美髮院獨有的時空氛圍。

▼李珮瑜《新雅典美髮院》與老字號髮廊攜手。(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而當代館與建成國中的館校合作成果展,也同步串聯展出,由專注於手繪動畫特質延伸的藝術家莊禾,協同建成國中陳仰德、張巧明與藍凱琳老師,帶領九年級學生創作《漂流地圖》。學生透過觀察街區細節以及發展角色設定與動畫,最終共同完成一幅熱鬧有趣的虛構街區地圖,同時也呈現學生多樣性的觀察力與性格。

▲▼莊禾x建成國中九年級全體學生《漂流地圖》。(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覽期間,當代館規劃了工作坊、講座與導覽等延伸活動,李珮瑜將帶領參與者體驗纖維與土漿從柔軟到成形的雕塑過程,探索日常痕跡的轉化;劉紀泛與劉紀彤則帶領民衆走入中山市場,在攤位間交流,並以繪畫或文字記錄市場風景與人情。

展演講座方面,由陳世育與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洪宜玲、建成國中視覺藝術老師陳仰德對談,從不同角度探討藝術如何介入社區並帶來改變。另外,策展團隊也將親自帶領導覽,引領觀衆循着市場、商圈與日常場域,感受8組作品如何化爲街區的典藏與記憶,相關資訊可至「臺北當代藝術館」官網及社羣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