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圓山「浮島光景」藝術展登場!五大地景作品重現千年文化想像
2025 年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以「浮島光景」爲題,於10月17日在捷運圓山站周邊展開。邀請五位藝術家,以史前遺址、動物園和兒童樂園的三段歷史記憶爲靈感,創作地景作品。透過藝術的轉化與呈現,帶領市民重新認識生活場域,感受圓山獨特的文化魅力。
吳建興作品《快樂天堂》。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五位藝術家,日夜重現圓山千年文化光景
圓山曾是漂浮於湖水之上的島嶼,歷經史前貝冢聚落、凱達格蘭族生活場域、日治時期的動物園與公園,以及近代兒童樂園的轉變,承載着臺北多重歷史記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延續「發現看不見的臺北:重現隱匿或消失的地景」理念,今年以「浮島光景」爲題,邀請五位跨領域藝術家,以動態裝置、聲光展演、紙雕創作等形式,轉譯圓山的歷史記憶。同時,也透過主題工作坊與走讀導覽活動,引領市民在熟悉的場域中,再次體驗臺北城的歷史紋理與藝術風景。
打開想像力和聽覺的圍欄,重返臺北動物園之濫觴
藝術家蔡咅璟以《記憶的殘響》回望自日治時期至民國的圓山動物園歷史。1916年,臺灣第一座公設動物園在圓山正式營運,成爲風靡一時的嶄新地標。隨着動物數量增加,動物園在1980年代遷移,成爲封存在彼時人們腦海中的美好記憶。作品以「遺構」與「片段」的姿態散落於步行動線,高低錯落之間迴盪着動物園的聲音片段,喚醒城市深層的記憶。夜幕降臨時,觀者以燈光與裝置互動,點點螢光在黑暗中勾勒心中圖像,引領人們在歷史層疊之間展開一場漫遊。
蔡咅璟作品《記憶的殘響》。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蔡咅璟作品《記憶的殘響》。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蔡咅璟作品《記憶的殘響》。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動態裝置和靜物拼貼捕捉童心,圓山兒童樂園再開張
過去的圓山可說是「快樂天堂」的代名詞,從動物園到兒童樂園,承載着跨世代的童年回憶,園區更一度引進全臺罕見的大型機械遊樂設施,一時間蔚爲風潮。設置於捷運圓山站旁廣場的《快樂天堂》,由藝術家吳建興以臺北人記憶中的兒童樂園爲靈感,重現一處充滿歡笑與想像的動態場景。作品取材自圓山兒童樂園的經典遊具意象,並融入藝術家對汽車語彙的轉化與重組,構築出多組可隨風轉動的裝置,象徵旋轉、飛行與漂浮的快樂記憶。透過不同形狀與材質的巧妙組合,碰碰車、旋轉木馬等遊具意象在陽光與燈光中律動交織,喚起觀者對童年遊歷與自由嬉戲的感性想像。
吳建興作品《快樂天堂》。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吳建興作品《快樂天堂》。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吳建興作品《快樂天堂》。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這份童趣延伸至舊兒童樂園水門的作品《#33遊樂考古學》。作品靈感來自圓山多重的歷史層疊,一座座靜物拼貼的浮島,映照着人們心中的樂園。藝術家吳美琪蒐集並再造不同時期的物件,透過場景佈置與靜態攝影,重現兒童樂園與動物園的歡樂氛圍。這些影像宛如打開抽屜般,翻出被遺忘的片段記憶,也喚起觀者心中專屬的「考古記憶」與情感連結,邀請人們再次走進心中那座樂園的入口。
吳美琪作品《#33遊樂考古學》。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吳美琪作品《#33遊樂考古學》。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吳美琪作品《#33遊樂考古學》。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借衆人之手托起祖先智慧,以共創藝術呈現史前生活痕跡
緊鄰河岸的圓山文化聚落,過去長期作爲漁獵與定居的生活場域。深埋土中的貝殼與骨器,留下了先人日常與信仰的痕跡。成若涵的作品《貝貝與他的工具》,以圓山考古遺址出土的獸骨與陶器爲靈感,在城市與遺構交界的圓山草地上,化爲一座象徵時代精靈的裝置。作品運用紙雕技法於金屬鏤空結構中呈現,並嵌入民衆共創的紙雕物件,邀請大小朋友身歷其境,體驗臺北史前的智慧與想像。
成若涵作品《貝貝與他的工具》。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成若涵作品《貝貝與他的工具》。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成若涵作品《貝貝與他的工具》。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同樣以考古遺址與共創爲發想的《貝冢・家屋痕跡》,由藝術家陳肇珮帶領大龍國小學生共同捏製陶貝,並置入玉門街沿線的木作家屋裝置中。從小到大的漸變木構家屋,搭配錯落排列的陶貝殼,呈現聚落空間的生活智慧與痕跡。圓山貝冢地層中埋藏的貝殼、獸骨、陶片與柱洞,都訴說着曾經存在的家屋故事;而殘缺的遺構與器具遺留,也留下了對過往「如何生活」的提問。
陳肇珮作品《貝冢・家屋痕跡》。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陳肇珮作品《貝冢・家屋痕跡》。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陳肇珮作品《貝冢・家屋痕跡》。 圖片提供/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藝起在圓山:地景公共藝術計劃 × 白晝之夜 × 臺北數位藝術節
10月17日起,不僅有豐富的地景作品帶我們穿越時空,11月1日圓山更將化身爲跨越歷史、科技、藝術與表演的巨型舞臺,集結「2025臺北白晝之夜—Hi Story」與2025臺北數位藝術節「層疊的海平線」,帶領大家透過藝術優遊於層疊的城市記憶之中。準備好了嗎?與臺北「藝」起,寫下此時此景、屬於我們的新篇章!
※本文由《非池中藝術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