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小旅行100點尋找紓壓方式 蔣萬安帶你找到「me time」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112年10月推出臺北文化小旅行第一波文化點,30日舉辦《臺北文化小旅行100點》成果發表會,由蔣萬安市長(左)、文化局長蔡詩萍(中)與風格旅人謝哲青(右)共同出席,邀請大家「走進臺北,走進自己」來場與臺北邊走邊對話之旅。(陳俊吉攝)
臺北市文化局2023年10月推出臺北文化小旅行第一波文化點,30日舉辦《臺北文化小旅行100點》成果發表會,臺北市長蔣萬安、文化局長蔡詩萍與知名作家謝哲青共同出席。蔣萬安說,旅行是一種紓壓的方式,透過臺北文化旅行100點的概念,不需要遠行,也不用呼朋引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me time。
謝哲青說,在自己創作的《早知道就待在家》書中寫下,「在旅行裡面,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頓跟不安,出走是爲了回家」,書中談的不僅是戀家,而是生活圈,文化小旅行的概念與戀家是一樣的,把概念繼續擴大,將生活圈在有限的空間裡面尋找無限的樂趣,在這個節奏過快、資訊過量的時代,讓自己慢下來,重新和自己對話,這與臺北文化小旅行的核心精神相當契合。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112年10月推出臺北文化小旅行第一波文化點,30日舉辦《臺北文化小旅行100點》成果發表會,市長蔣萬安(見圖)出席,邀請大家「走進臺北,走進自己」來場與臺北邊走邊對話之旅。(陳俊吉攝)
臺北市文化局30日舉辦《臺北文化小旅行100點》成果發表會,臺北市長蔣萬安(中)、文化局長蔡詩萍(左)與知名作家謝哲青(右)會後與民衆合影。(胡雅涵攝)
蔣萬安認爲,旅行是一種紓壓的方式,在家的附近也是一種小旅行,臺北市現在規畫100個文化小旅行的景點,在不同時間去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像是大同區大龍峒保安宮、中山區劍南蝶園、文山區指南宮等景點,希望民衆即使在臺北這樣的繁忙城市,可以透過旅程紓壓,可以陪伴家人,對於城市有不同的認識,文化小旅行的概念,不需要遠行,也不用呼朋引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me time。
蔡詩萍表示,臺北文化小旅行並非一場有目的的觀光,而是一場沒有刻度的在地感受,臺北的魅力不在遠方,「小」意思是地方可能不大,可是它小的可以體會到親近,去感受生命的價值,而小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放空,人生短暫,小小的旅行也許就是重新出發的機會,走出家門,在沒有負擔的旅行中,體會旅行及文化的意義。
被問到如果有兩個小時的空檔會如何安排,蔣萬安說,會想回到兒時或唸書時期,以前感受到的在地文化,像是在國立政治大學讀書時期,很喜歡在文山區享受安靜時光,讓心情沉澱下來,回到政大後山步道,一路接到樟山寺,可以停下來眺望臺北。
現場也有民衆分享有2個小時的空檔,會想帶媽媽去關渡自然公園,因爲不知道會觀賞到哪些鳥類、蝴蝶或昆蟲,夏天還可以賞蓮,公園腹地很大,每次去都會有充電的感覺,另外一位大同區居民說,在臺北雙連文昌宮附近有線形公園、咖啡店、書店、甜點店,走在這裡,看似很衝突但是非常和諧,很喜歡臺北市新舊融合的感覺。
發表會中,蔣萬安、蔡詩萍和謝哲青與民衆進行互動遊戲,從三張照片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文化點,透過互動遊戲,瞭解臺北的文化,當中有雙連區打鐵街、關渡美術館、萬華區新文化町文化市場等地,遊戲結束後,三人也與民衆合影。
文化局表示,臺北文化小旅行打破旅遊路線及旅程的既定框架,以多元的文化點及深度故事串起臺北的各種面貌,民衆造訪時可以找尋文化點現場的Qrcode,去理解每處文化不爲人知與精彩的樣貌。
文化局指出,在未來將會透過更多文化小旅行的推廣活動,同時呼應現代人應該出去走走透透氣的解壓思維,在8月底將進行文化點徵件,邀請民衆透過創作,分享實際出訪的經驗,9月至11月舉辦草地音樂會、速寫繪畫及茶道互動等3場活動,12月出版以探索文化點日常搭配都市生活療愈的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