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國際工具機展8日閉幕 現場接單超過10億元
臺北國際工具機展8日落幕。圖/沈美幸
臺灣機械工業公會與外貿協會共同主辦臺北國際工具機展8日閉幕,初估現場接單金額超過新臺幣10億元,許多大廠6天展期取得至少200組潛在客戶資料。世貿一館參展廠商因開展人潮寥寥可數,抱怨連連。
2025年臺北國際工具機展千家廠商使用6,100個攤位,在南港展覽館一、二館、臺北世貿一館展出6天,今(8)日畫下句點。 貿協統計,今年總共吸引來自90個國家或地區,逾4,163個國外買主參觀,較上屆成長5.1%,前五大買主國依序是印度、日本、中國大陸、南韓與馬來西亞。另外,日本、印度、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巴西、墨西哥等多國,也組買主團前來觀展采購。
貿協指出,隨着智慧製造與AI浪潮興起,本屆臺北國際工具機展的展出內容也大躍進,主要歸納出六大產業趨勢,展現機械產業的最新發展,包含高階精密工具機與刀具、關鍵零組件、自動化與智慧製造全面落地、數位雙生(Digital Twin)驅動軟硬整合、積層製造、全方位擴大跨產業應用,從航太無人機、汽車零件、醫療用人工關節、義肢到民生用品皆可見臺灣機械產業的創新發展。這六大趨勢不僅反映了機械產業的技術演進,也突顯臺灣在精密製造、智能自動化領域的領導地位。
貿協指稱,本屆極具話題性的「人形機器人」,諧波減速機與關節模組扮演讓機器人動作靈活的關鍵零組件,其中參展商上銀、直得、盟英科技等也積極搶攻關鍵零組件及諧波減速機商機。被動元件大廠上銀表示,已跨入機器人相關關鍵元件螺桿、滾柱軸承、諧波減速機等產品;直得則持續接觸機器人客戶,研發製造關節模組;盟英已擁有年產10萬組諧波減速機生產線,隨着持續研發與創新,人形機器人可應用於醫院、飯店等民生產業,未來擴大智慧自動化的應用範疇。
貿協指出,臺北國際工具機展獲得友嘉集團、東臺、百德、高明、永進、和和及控制器國際大廠德國西門子、海德漢、日本發那科、三菱等大廠好評。國際品牌海德漢及臺灣三菱表示,本次展出產品運用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技術,可減少製程準備時間,並實際模擬製程時間及加工結果,除了防碰撞、確保機臺運作安全之外,亦避免製程錯誤導致製造成本增加,透過科技應用達到智慧製造、淨零減碳的目標。
面對AI整合技術需求,國際買主多親臨現場體驗亮點產品、與供應商面對面討論與詢價。友嘉集團積極拓展半導體與電動車產業,於展期間接單已超過百臺,客戶涵蓋汽車、航太、3C、半導體、軌道運輸及能源等產業;百德機械因跨入氫能產業、高階特殊醫材等,洽談訂單已破億,而東臺機械的超音波加工技術、積層製造也順利跨入半導體供應鏈,機械產業的跨界整合、彈性供應特性,讓臺灣成爲全球航太、半導體、電動車、醫療、綠能五大應用產業的重要供應鏈。
貿協表示,本次臺北國際工具機展采購洽談會熱絡,來自22 國、75 位國外買主與 102 家參展商進行 315 場次洽談,主要計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波蘭、越南、印度、以色列、烏克蘭等。此外,今年貿協也爲刀具區特地舉辦行動洽談,帶來美國、德國、墨西哥、印度等14 國買主媒合洽談、活絡商機。參與洽談會的廠商鎂佳機械錶示,今年洽談會成效非常好,來洽談的對象高達七成下單率,當場接獲保加利亞與阿拉伯地區訂單,預期未來整廠換機時可有大批訂單涌現。新代科技肯定洽談會買主精準度,有效媒合商機,爲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這次展覽被分配到世貿一館的參展廠商抱怨參觀人潮「門可羅雀」,主辦單位原本安排南港展覽館至世貿一館每15分鐘接駁車變成1個小時,很多買主不願意等待,看過南港展覽館一、二館,就放棄參觀世貿一館,多位業者6日參加機械公會常務理監事會忍不住開炮,有業者揚言,問題若無法解決,下一次不再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