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孤獨死比例增多!醫師喊話「養老1事」該學日本
姜冠宇指出,臺灣許多老人不願入住養老機構,是一大問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北市已於2022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臺北市政府主計處7月《臺北市高齡家庭醫療支出趨勢分析》統計,2023年臺北市高齡家庭(戶內人口年齡大於等於65歲)總戶數爲18萬2752戶,佔臺北市17.24%,老人孤獨死比例逐漸增多。對此,北市聯醫醫師姜冠宇分析,問題核心在於「高齡者不願意入住養老機構,偏好在家養老」,點名日本老人宅的永續機制值得臺灣學習,同時也呼籲民衆投保自費醫療、高齡服務,或是至少準備一定儲蓄。
姜冠宇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高齡者不願意入住養老機構可能是個人選擇,但若是絕大數人選擇如此,當然就會出問題,也是所謂樂齡宅產業的天花板。姜冠宇指出,日本老人宅確認每一戶入住老人有評估穩定財務,整棟老人宅有抵押價值、可向銀行借貸做槓桿,槓桿後「多出來的錢」就成爲財源,讓高齡服務進駐老人宅。
姜冠宇指出,反觀臺灣是議員在盯、衛生局和社會局在說明的項目,「我們都用道德綁架專業與維持福利,人家用金融來幫助專業與提振福利」,日本老人宅機制吸引卻吸引大量老人配合,剩餘的社會救濟、補助可用於極少數進不去老人宅的貧窮脆弱族羣,另外日本老人退休後工作維持功能的比例也很高,適應老化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健康老化說到經濟面,就是到了高齡都還有一定產值」。
姜冠宇分享自己家訪經驗,有位已故的疾病末期病人,生前堅持不要外籍看護,要求女兒們照顧,結果導致小女兒錯過適婚年齡、長時間沒工作,成爲活生生的世代危機,更多的則是兄弟反目上法院。姜冠宇提到,臺灣民間不願投資醫療防範風險,照護上還容易拖垮家屬後代經濟,「這是一種深層健康危機,跟年輕世代護理師離職、醫師不願意駐守急重症單位,是一樣是同等位階的危機」。
姜冠宇感嘆,健保成爲公部門的政治工具,民間業者也不願意投入第二層健保,但民衆不能只仰賴健保維持健康安全,「未來自費醫療投保,還有長照之外的高齡服務投保,甚至每個家庭本身就要規劃『樂齡宅投保』,少說也要一定程度儲蓄,不要都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