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央組織部原部長,69歲官至正國級,長子如今是全國政協委員

到過泰山的遊客想必應該記得,在爬山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歷代名人墨客的題字,形形色色各有千秋。除了古人題的字,新中國包括鄧穎超在內的多位領導人也曾給泰山留下墨寶,但要說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估計很多人都要說是喬石的。

喬石題寫的內容是“海岱縱目”,雖然僅有4個字,但是行家都能看出,其中蘊含着多年的功力。都說字如其人,喬石的字不僅做到有堪比古人的筆意,還顯現出現代的清新氣息,自有一種儒雅的風格。看似簡單的寥寥數筆卻蘊含深遠,這樣的字也體現了喬石低調內斂的性格。

喬石原本姓蔣,喬石這個名字是後來參加革命後的化名。他於1924年冬天出生在上海,祖籍是浙江定海,祖父靠在城裡擺攤爲生。喬石的父親在家中排行第二,年少時就離家到上海,也因此接受到了新式教育,後來以在一家商行做小職員爲生,母親是上海一家紡織廠的女工。喬石的家境很窘迫,家裡還有幾個弟弟,一家人過得緊巴巴的,但是家庭氛圍很好,說到這裡就必須要提一下喬石的母親了。

他的母親從很小時就進到日本人開的工廠做童工,可謂是受盡了苦難,在種種壓迫下,母親在喬石還不到一歲時就參加了工廠的工人運動。紡織女工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喬石後來回憶過,記得小時候在夜裡經常能聽到母親痛苦的嘆氣聲。儘管日子已經非常苦了,但是母親還是咬牙送孩子們去讀書,讓他們能夠接受正規教育。這也是喬石非常感謝母親的地方,是她的開明纔給孩子們的未來打造了堅實的基礎。

父母微薄的收入應付一家人的開銷是很困難的,所以喬石從上學時就開始自己負擔生活,這也讓他更多地體驗了窮苦人家生活的艱辛。1940年時,16歲的喬石投身革命,同年成爲一名正式的共產黨員,他參加革命的想法就是希望讓全天下的窮人都能解決溫飽問題,就是這樣樸素的情感,指引他爲革命奮鬥終生。

參加革命後,喬石就開始在上海的學生運動中發揮作用,他成爲上海、杭州等地學運的骨幹力量。他晚年時曾經評價過自己這段經歷,當時處境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中,要時刻警惕特務。但即使環境再惡劣,他的革命意志都沒有過動搖反而越來越堅定,所有的困難都成爲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新中國成立後,喬石被任命爲杭州青委的宣傳部部長,此後就一直從事青年人的宣傳和統戰工作。到1954年時,他來到了新的工作領域,先後擔任鞍鋼以及酒泉鋼鐵公司的重要職務。到60年時,他來到中央高級黨校學習進修,學成後在中央的對外聯絡部工作,這一干就是將近20年。

在特殊時期,喬石遭受了極大的衝擊,不僅被隔離審查和拘禁,還先後幾次被下放勞動。恢復工作後,他被任命爲對外聯絡部的副部長、部長,在推動中央各項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1983年,喬石來到中央辦公廳主持工作。

上任後,他開始着手進行各項改革,整頓業務,改變特殊時期等原因造成的效率低下等問題。轉年,中央還任命他兼任組織部部長的工作,爲了落實中央提出的幹部年輕化的要求,他開始大力培養青年幹部以及第三梯隊的建設,推進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等工作的進行。

1985年7月,喬石被任命爲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等職,他的工作中心開始轉移到法制建設方面。身爲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他非常重視反腐工作的開展以及廉政建設的推進。在改革開放方面,他一直非常支持並宣傳鄧公的思想主張。90年代時,喬石牽頭修改完善了多部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從制度上爲國家的法治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93年時,被選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喬石,成爲正國級幹部。

喬石有4個孩子,對於子女的教育,喬石向來都是非常嚴厲的。他對家人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出風頭,做好自己的事!他的小女兒蔣曉溪曾經感嘆,父母就是自己最好的人生導師。

在父母的鼓勵下,她不斷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走上了學醫的道路,成爲國內醫學相關領域的專家。喬石的長子蔣小明也是一名優秀的國家棟梁,曾在全國殘聯等機構任職,2014年轉到商界發展,如今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他的大女兒喬凌以及次子喬東則更爲低調,很少出現在公衆視野中。

從1997年開始,喬石逐步淡出政壇,開始享受難得的退休時光。他除了將自己以往的一些作品整理出書之外,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書法方面。此外,他還熱心公益事業,他捐了1100萬元的版稅成立了基金會,以資助與法律有關的公益項目。

如今,很多人提到喬石,想到的都是他對於民主法治建設的貢獻,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把中國建成一個法治國家是他最大的夢想。喬石和妻子無論是事業還是子女教育方面,都爲領導幹部樹立了典範,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