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失聯多年,被家人誤解,爲國造出核潛艇,身份曝光後,感動國人

前言

2019年的國慶節曾上映過一部叫《我和我的祖國》的電影,實力派男演員張譯曾在裡面出演一名研究核武器的研究員。國家爲了保密需要規定每一位工作人員不能對外界有任何聯繫,就這樣研究員們與家人、愛人、親朋好友斷聯了好多年。

張譯飾演的角色在執行任務之前有一位相處不錯的女朋友,因爲他的莫名消失,這位姑娘苦苦找尋了他三年。再次相遇時張譯飾演的角色不敢與之相認,因爲被核輻射深深傷害過的他馬上就要和人世間告別了。這是一個感動了無數人的故事,但實際上真實的故事可能比這個更殘酷。

01

對於黃旭華來說,三年不過是他隱姓埋名日子的十分之一罷了。2020年1月10日的時候他的名字才廣爲世人所知,因爲在此時他和其他10多位科研專家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家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獎。

不知情的人可能以爲他在近兩年爲國家的科技做了巨大的貢獻,而實際上他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國家秘密保護起來爲我國製造了第一艘核潛艇。

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我國的各種技術都非常落後,不要說造核潛艇,大家連見都沒有見過。即便如此,爲了增強我國的軍事力量,被國家召集而來的包括黃旭華在內的29名專家還是硬着頭皮一點一點地琢磨技術。

爲了確保潛艇研發過程的實驗條件穩定,他們將秘密基地安排在一個空無人煙的荒島上,這個島甚至無法在地圖上查找到。而生活物資的補給全部依靠國家工作人員僞裝的漁民開漁船運送物資。

02

每天在島上一頭霧水的科研工作者們經歷了煩躁、鬱悶、絕望,但更多的是帶着一顆愛國的使命感相互鼓勵。有一天黃旭華注意到一個核潛艇的玩具模型,他覺得這個構造與衆不同,詢問了一下得知這個玩具模型是從國外帶回來的。於是黃旭華就開始天天對着這個模型進行研究。

經過比測,發現這個玩具模型不管從比例上還是構造上都和各種媒體信息透露出來的信息非常相似。於是大家重振旗鼓天天圍着模型轉,經過研究、測驗、基建、生產、設計的同步進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他們終於研發出來一個像模像樣的核潛艇。

然而構造相似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功能的完備。1970年12月26日這天,研究人員帶着激動又忐忑的心情讓這艘核潛艇潛入海水中,最終的結果總體上也達到了黃旭華的期許。又經過三年多的調試,科研人員在國家的支持下將這艘核潛艇交付海軍部隊使用。從此我們成爲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03

故事到這裡很多人就會以爲黃旭華終於可以和家人團聚了。然而現實並不如此,因爲技術要發展、要進步。1988年的時候,經過科研人員的研發,我國又成功建造了一種新型的核潛艇,此時的黃旭華已經62歲了。

在他消失的這麼多年,他也曾給家裡匯過錢,然而除了匯錢基本上就沒有任何多餘的信息,家人從最開始的擔心到最後氣憤地寫信責罵他,他都默默忍受不多說一個字。甚至在他的父親去世半個月後黃旭華才收到父親病重的信件,家人都認爲他是一個不孝順父母的孩子。

結語

1987年一則大幅報道核潛艇總設計師的新聞被家人看到,黃旭華的母親看到這個報道後淚流滿面並趕忙召集家人爲黃旭華洗刷冤屈。如今的黃旭華雖然沒有在一線工作了,但每天仍準時上班爲年輕人進行技術指導、加油鼓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