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英國水利體系挑戰與轉機:臺灣產業國際合作新契機

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臺灣應從他國經驗中學習,並將自身在智慧化、節能化與永續水管理方面的領先技術,與先進國家深化合作。圖爲國內污水下水道工程畫面。圖/本報資料照片

英國的水利產業自1989年私有化以來,主要由約20傢俬營水務公司經營,並受到英國環境署與水務監管辦公室的嚴格監管。

從今年參與英國水展蒐集英國市場資訊,探討英國污水危機與熱泵政策對臺灣帶來四項啓示:一、基礎設施老化與污水危機:英國許多城市仍沿用維多利亞時代的合流制下水道系統。極端氣候下,合流溢流口(CSOs)頻繁將雨水與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與海岸,僅2024年英格蘭地區的污水溢流總排放時數就高達361萬小時,創下歷史新高。這不僅嚴重污染水體,更讓河川淪爲「開放式化糞池」,引發公共健康風險與國際外交問題。

第二、投資不足與監管失靈:英國私有化水公司傾向將盈餘用於分紅而非再投資於老舊設施的維護與升級,導致全國多處污水處理設施未能擴容、更新或現代化。儘管政府設有監管單位,但因人力與預算限制,裁罰過輕,缺乏嚇阻力。第三、氣候變遷衝擊:英國面臨的強降雨事件頻率明顯上升,使原本設計容量不足的排水系統更加頻繁溢流。第四,龐大投資需求:根據英國國家審計署報告,未來五年英國水利基礎設施預計需要470億英鎊的投資,用於改善老化的用水管道、升級污水處理廠、減少漏水以及解決污水泄漏問題。

在這些挑戰下,英國市場對節能、智慧控制與ESG效益的產品與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同時也對產品與服務的合規認證(如CE、WRAS、UKCA)與實際應用案例格外重視。面對英國龐大的水利基礎設施升級需求和對永續發展的重視,臺灣水利產業可從下列四個方向,尋找合作機會:

一、基礎設施升級與智慧化導入:臺灣可提供老舊管線更新、污水處理廠升級的解決方案,並協助英國將排水系統升級爲污水與雨水分流,強化滯洪與截流設計,以提升整體排水韌性。同時,將臺灣在AIoT污水監測系統的專利技術應用於建立英國即時污水溢流監測平臺,提升資訊透明度與應變管理能力。

二、節能與低碳水利技術合作:借鏡英國熱泵政策的推動經驗,臺灣可加速推動「海綿城市」與綠基盤政策,並制定低碳或節能水利設備(如高效馬達、變頻泵浦、太陽能抽水系統)的推廣目標與補助方案。三、技術交流與人才培訓:臺灣應積極尋求與英國水務機構在技術授權、共同研發計劃上的合作。同時,學習英國針對既有工程師的短期再訓模式,規劃新興節能技術的模組式課程,提升臺灣水利系統內機電與操作技術人員的適應能力。

其四、在地化策略與市場進入:臺灣企業需加強產品符合英國WRAS、UKCA 等認證規範,並可考慮與英國在地工程商合作,採取「在地安裝+臺灣製造」的混合模式,提升服務信任度與產品落地實效。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挑戰日益嚴峻的今天,臺灣應積極從他國經驗中學習,並將自身在智慧化、節能化與永續水管理方面的領先技術,轉化爲與英國等先進國家深化合作的契機,共同爲全球水資源的永續未來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