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纔是明星!一位讓我們不再捱餓,一位讓我們不再捱打!

作者丨思如

前言:關心底層人民的死活,致力於民生的改善,這樣的人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2025年2月6日,99歲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與世長辭。至此,曾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框的兩位國士,都已離我們遠去。

一位用稻穗填滿中國人的飯碗,另一位用鋼鐵巨鯨守護中國的海疆。他們的背影,是時代的豐碑;他們的精神,是民族的脊樑。

一、袁隆平:禾下乘涼夢,一生爲稻糧謀

1. 從飢餓到溫飽的破局者

袁隆平曾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上世紀60年代,中國糧食產量不足,飢餓威脅着無數家庭。

他紮根田間地頭,用一粒雜交水稻種子,讓畝產從300公斤突破到1000公斤,解決了數億人的溫飽問題。

他的“禾下乘涼夢”不僅是科研理想,更是對底層人民生存尊嚴的守護。

2. 全球視野的糧食衛士

袁隆平從未止步於國內成就。他推動雜交水稻走向世界,在非洲、東南亞等地推廣種植,讓全球更多人擺脫飢餓。

他說:“雜交水稻覆蓋全球是我的第二個夢。”這一夢想的背後,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切關懷。

二、黃旭華:深潛三十年,鑄就大國重器

1. 隱姓埋名的“深潛人生”

1958年,中國核潛艇立項時,黃旭華毅然隱姓埋名,與家人斷絕聯繫三十年。

在荒島上的實驗室裡,他用算盤和計算尺攻克技術難關,帶領團隊於1964年研發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他的父親至死不知兒子在做什麼,家人曾誤會他“不孝”,他卻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2. 打破西方技術封鎖的“硬骨頭”

面對蘇聯的技術施壓和美國的“大陀螺”設計迷信,黃旭華堅持自主創新,用科學論證摒棄盲從,最終證明中國核潛艇無需模仿他國也能穩定運行。

他說:“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要不來,只能靠自己。”這句話至今仍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強音。

三、國士無雙:他們的精神照亮前路

1. 同框背後的精神共鳴

2019年,兩位院士同獲“共和國勳章”。彼時,袁隆平步履蹣跚,黃旭華坐着輪椅,兩人相鄰而坐的畫面感動無數國人。

一位讓我們吃飽飯,一位讓我們挺直腰——他們的貢獻看似分野,實則殊途同歸:一個守護生命,一個捍衛尊嚴。

2. 紮根人民、心繫國家的“雙盾”

袁隆平的稻田與黃旭華的潛艇,一個向下紮根土地,一個向深潛入海洋,卻都指向同一個目標:讓中國人在生存與安全上挺直脊樑。

他們的選擇,始終以國家需要爲最高追求。

正如黃旭華所言:“科研人要把一生放到科研中去。”而袁隆平則用一生詮釋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四、傳承:我們如何接續這份精神火種?

1. 關注底層,迴歸民生本質

兩位院士的成就,始終圍繞“人”的需求展開。雜交水稻解決的是最基礎的生存問題,核潛艇守護的是最根本的國家安全。

今天的我們,也應將目光投向那些仍在爲溫飽掙扎的羣體,關注農村留守老人、城市務工者的生存困境,讓科技與政策真正惠及底層。

2. 在浮躁時代堅守初心

在急功近利之風盛行的當下,袁隆平與黃旭華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更顯珍貴。

他們用行動證明:真正的成就需要耐住寂寞、扛住壓力。

無論是科研工作者還是普通人,唯有腳踏實地、心無旁騖,方能成就非凡。

袁隆平與黃旭華的離去,標誌着一個時代的落幕,但他們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脈。

當我們端起飯碗時,當我們的艦艇巡航深海時,請記得:這背後是兩位老人用一生換來的底氣。

他們讓我們明白——國家的強大,始於讓人民吃飽飯;民族的尊嚴,成於讓世界不敢輕視。

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平凡崗位上深耕,爲不平凡的中國夢蓄力。

謹以此文,致敬永不褪色的國家脊樑!

有提問、交流和發文需求的朋友,可加入我的知識星球(星球號:38351947)

思如哲思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處境」,思考更好的「人生出路」。作者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