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胯下、屁股狂爆膿」當青春痘治不好 竟是化膿性汗腺炎

▲一名男性各部位不斷長痘痘,竟是化膿性汗腺炎。(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今年37歲小穎從青春期開始,就會不斷長痘痘、粉瘤,病竈處反覆紅腫、化膿、滲液,還會長在腋下、背部、鼠蹊和臀部等位置,一次同時有超過十幾處病竈在爆膿,他也只敢穿黑色內衣褲,以免血水滲出嚇到人,後來才知道自己的病因是「化膿性汗腺炎」。

小穎說,每次病竈發作時,都像針刺般痛,最嚴重的時候,同時出現多達10處病竈,每顆膿包都像未爆彈,一壓就破,膿水與血水大量滲出,有時擦個十分鐘都還沒止住,爲了防止外漏,他習慣全身只穿黑色衣物,連辦公室椅子都換成黑色坐墊。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皮膚外科主任趙曉秋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免疫失調導致的毛囊發炎疾病,病竈常見於腋下、腹股溝、臀部、會陰處等部位,小穎的媽媽、哥哥、姊姊也都是病友,但大家都當成粉瘤、青春痘在處理,結果20年都沒治好。

小穎說,自己曾吃中藥調體質、擦過無數外用藥膏等,前後接受過超過10次手術,其中一次膝蓋後側的病竈還需要動植皮手術,但這些努力,終究治標不治本,傷口反覆感染、滲液、爆漿,日子還是照樣難熬。

根據《化膿性汗腺炎臨牀診療共識建議》指引,對於中重度、反覆發作的病患,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作爲控制發炎的核心治療方式。臺大醫院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廖怡華指出,有許多化膿性汗腺炎病友至今仍習慣等到發炎才吃藥、擦藥,對疼痛早已習以爲常,治療化膿性汗腺炎就像一場馬拉松,只要找到正確的醫師與方法,就還有機會重生。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也提醒,臺灣化膿性汗腺炎好發於20歲前後的年輕族羣,男女發病比例約爲6比4,包括遺傳、抽菸、肥胖等都是危險因子,確切致病機轉尚未完全明瞭,盡意要留意腋下、胯下、臀部等容易摩擦的皮膚部位,反覆出現多顆紅腫、化膿、並伴隨疼痛或搔癢感的結節或痘痘,可能是化膿性汗腺炎的早期警訊,建議民衆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