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哲學腦」四個月奪高普考雙狀元 打破「念哲學沒用」迷思

蔡雋濤。圖/蔡雋濤提供

拿下114年高考和普考一般民政雙榜首的蔡雋濤,大學和研究所都是哲學。考乍看毫無相關的一般民政組,他卻僅用了四個月備考便拿下雙料冠軍。他表示,自己是用哲學系的思維和邏輯準備考試,面對不懂的概念,他不會只是單點擊破,而是去了解概念背後的整體學科,原本不懂的部分就會豁然開朗。他就靠「哲學腦」通過國家考試,打破「念哲學沒用」的迷思。

蔡雋濤認爲,準備國家考試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同時抱持最大的野心」。他大學畢業後便到電視臺擔任新聞編輯,近兩年的工作時間存錢加投資,累積了讓他可以「兩年抗戰」的備考金錢準備。他辭去工作專心備考時,離上考場只剩四個月,同時間還得準備研究所課程。但他並不覺得這是一場必輸的仗,反而覺得「拚一把說不定有機會贏」。

談到備考秘訣,蔡雋濤認爲關鍵是使用了哲學領域的「詮釋學循環」。所謂詮釋學循環,指的是「部分」與「整體」的不斷循環—理解「部分」有助於掌握「整體」。而理解「整體」又有助於掌握「部分」。

他表示,這個概念用在國家考試上,就是讀第一遍教材時,感覺好像東懂一點、西懂一點,慢慢拼湊出學科的完整模樣。讀第二遍時,由於先前已大致瞭解這個學科的模樣,因此看到原本不理解處,掌握度就會變得更高。當這個過程重複了無數次,原本不懂的某個概念,在瞭解了整體學科的模樣之後,就會突然懂了。因此,考生不必因爲看不懂某個概念就感到灰心喪志,只要多讀幾遍,理解整體學科的模樣和這個概念在學科中的定位,就會豁然開朗。

「跨學科聯想」也是蔡雋濤拿高分的秘訣。他表示,不同學科裡有共通點,考生若能融會貫通,寫申論題時就容易拿高分。他舉例,準備一般民政的考生,會遇到「地方政府與政治」,此一考科也可視爲行政法、行政學、政治學的混合體。因此讀「地方政府與政治」時,他也會同時聯想其他三科的概念,事半功倍。

蔡雋濤寫申論題也有獨到的秘訣。他先找到自己的答題模式—寫滿兩面四十四行,要有三大標和三小標。平常讀書時,他便會在腦中模擬,書本上這個概念要如何鋪排在申論題的答題模式中,要讀到多少內容才撐得起兩頁。他表示,用這種方式來讀書,會變成是以考試的「輸出」爲主,而不會只是被動吸收。

表格。

表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