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存30萬領出來秒變58萬 銀行靠「1股力量」生出貨幣聚寶盆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鈔票的價值
拿出錢包裡的一張二十美元鈔票,仔細看一看。紙質很不錯,纖維含量很高,所以就算進了洗衣機也能完好無損——但它仍然只是一張紙。印刷還算精緻,但也稱不上藝術品。
或許最重要的是,鈔票上並沒有承諾你能換得什麼——沒有黃金,沒有白銀,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張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如果各位帶着這張鈔票前往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Fed,後文簡稱聯準會),也就是負責發行美國貨幣的機構(實際印鈔的是財政部),那裡的官員也不會兌換任何實質的物品給你。
某些聯邦準備銀行,例如芝加哥分行設有小型博物館可供參觀,但如果你在大廳裡揮舞着二十美元(甚至一百美元),並要求換取某種實體物品,只會換來一個怪異的眼神,甚至被請出大樓。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
幾乎所有的美國人,以及世界上的許多人都對這張紙的價值有非常清楚的認知。如果你的二十美元鈔票從口袋裡掉出來,大家都會很樂意撿起來,這可不是街上隨風飄來的每一張紙都能引起的反應。
這是一本關於金錢的書,關於你口袋裡那幾張紙是如何得到這樣的價值,還有爲什麼這種看似荒謬的行爲——用看似毫無內在價值的紙去換取真正的商品——會是現代經濟的根本。
信貸擴大貨幣供應量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探討另一個更奇怪的現象:你可以開一張支票、按一按手機,或者遞出一張長方形的塑膠卡,就能帶走一組傢俱、一些辦公用品,甚至是一輛車。
其實,你甚至可以用別人的錢來做這一切,金錢不只是你錢包裡的鈔票。我們的整個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一個既簡單又強大的概念之上:信用(credit)。
銀行及那些運作方式如同銀行的機構,充當着借貸雙方的中介(當然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在這個借貸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金融機構創造了信貸,從而擴大了貨幣供應量。請想一想以下這個簡單的例子。
哇,這就是信用的力量。當然,你正在花的錢實際上仍然屬於我,這件事既是經濟實力的來源,也是經濟不穩定的根源。不過好消息是,信貸讓學生得以上大學;讓家庭能夠購買房屋;讓創業者能夠開創新事業。銀行業使我們得以有效利用他人的資本。
當信用出問題
壞消息是,當信用出了問題(如二○○八年發生的情況),整個經濟體系就可能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當我突然想要收回我的錢,而你卻無力償還,可能是因爲你已用了這筆錢買了房子、汽車或開了間餐廳,那我們就會有問題了。
金融的歷史同時也是金融恐慌的歷史。如果放款人想要收回資金,而借款人無法即時償還,那麼促成這項交易的機構就可能會倒閉。而當金融機構面臨倒閉風險時,更多放款人會急於收回資金,幾乎就註定了這場倒閉。
我們在二○○八年學到了一課,某些聽起來非常高級的金融體系組成部分(如附買回市場、商業票據市場等)在大衆開始緊張時,就容易發生擠兌,與大蕭條時期的銀行一樣。
當金融系統運作良好時,金錢與信用猶如潤滑劑,使系統運轉順暢,並賦予人類創造力。但是當系統崩潰時,就像二○○八年那樣,金融體系便會以巨大的人力成本瓦解。本書也是關於這個主題。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作者:查爾斯.惠倫 譯者:呂佩憶)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