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吸菸自由是被人賣了還幫着數錢
關於吸菸的問題,一個最蠱惑人心的說法是:吸菸是個人自由,社會不該過度干涉,個人更不應該去幹涉他人吸菸。哪怕吸菸有害健康,也是吸菸者個人的事情,政府和社會干涉是損害個人自由。如果是吸菸者本人堅信這種謊言,那就相當於被人賣了還幫助數錢。
爲什麼說所謂吸菸個人自由是謊言呢?
第一,吸菸的成癮性。菸草不是生活必需品,雖然食物吃多了也會帶來健康問題,但食物畢竟是生存必需的。菸草作爲一種非必需品被人依賴,就是因爲它的成癮性。作爲一種成癮性的非必需品,人們在決定戒菸的時候就不是完全自由和有自制力的。我們國家對吸毒從上到下都表現的深惡痛絕,豈不知從絕對數量和造成的經濟損失上來說,毒品的危害遠不如菸草,這實在是一種很雙標和魔幻的行爲。
第二,青少年吸菸的影響。很多人是從青少年開始吸菸的,而且吸菸開始年齡越早,就越難戒掉。青少年沒有完全的行爲能力,而且對菸草的危害理解也不完全。就算了解菸草的危害,也往往低估其嚴重性。而菸草公司爲了穩定和增加銷量,保持和增加青少年吸菸是他們必不可少的營銷策略。對於這樣的健康風險,社會對未成年人應該提供的是保護,而不是所謂“自由”。
第三,責任的轉嫁。將健康危險品的消費說成是個人自由,是菸草公司將他們的責任轉嫁給了消費者。打個比方,某個地方的建築或道路有嚴重的安全隱患,施工者和管理者不是考慮消除隱患,而是宣揚是否涉險是人們的個人選擇。有的雖然加了警示標誌,但又用很好看的綠化將風險裝飾起來。就像國內菸草企業包裝精美的包裝上加一句輕描淡寫的“吸菸有害健康”。
第四,自由的邊界。我們從小政治課就講自由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而對自由的限制,部分就取決於這種自由的危害。對個人和他人會造成危害的自由就要被多限制,僅對自己造成危害但不會影響他人和社會的就少限制。而吸菸正好是對個人和社會都會造成嚴重危害,幾乎算是公害的行爲。包括二手菸對環境的污染,菸草種植和生產對環境的損害,菸草所造成的疾病診治對醫療資源帶來的壓力,以及菸草對下一代的影響等等。
人們談論個人自由,總會覺得這是個體的獨立決策,是獨立思考的體現。其實大多數人都高估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低估了自己受外界影響的程度。菸草公司通過各種宣傳潛移默化的影響吸菸者的心理,歷史上劣跡斑斑。所謂吸菸自由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早期菸草公司發起的所謂“自由火炬運動”。當時菸草公司爲了應對對菸草健康危害的批評,和保持暴利,聘請了公共關係專家,後者在請教了心理學家後,炮製了一場所謂“自由火炬”遊行:邀請紐約有錢的年輕女性,在第五大道公開吸菸和遊行。後來更有使用醫生甚至孕婦形象的菸草廣告。從商業角度,這些運作相當成功,之後的幾十年吸菸不僅沒有被控制,菸草的銷量還大大增加了。
國內菸草公司大概不會搞這樣的運動,但繼承前輩們的遺產搞些小動作還是完全勝任的。我就收到過好幾次短視頻平臺的推送,故事情節大致是有女性反對其他客人在飯店吸菸,老闆被叫出來後強硬的表示自己的飯店就是允許吸菸。拍攝者還刻意的讓支持吸菸一方理直氣壯,讓投訴的底氣不足。如果對短視頻平臺的算法和招數稍微瞭解,就能猜出這樣的推送有誰在背後支持。
總之,吸菸者所謂的自由,看似只是個人選擇,其實是在資本和權力魔掌的控制之下。看到這的菸民,你還覺得自己是自由的嗎?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