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工時引熱議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韓國總統李在明爲實現大選期間的「承諾」,打算在年底前提出《縮短實際勞動時間支援法》,以立法縮短勞工法定工時、保障休息。當然計劃一推出自然引來勞資不同反應。只是,以韓國目前的社會現況,是否已具備縮短工時的條件?
精句選粹■The Korean government has been pushing for fewer work hours over the past years to mitigate an overworked society.
每週工作4.5天,是韓國總統李在明在總統大選期間提出政見。在他入主青瓦臺後,韓國僱傭勞動部在6月時就向韓國國會的「國政企劃委員會」,提出了相關的計劃報告,其最終目標是,到2030年時韓國的平均工時將降到OECD平均水準之下。
保障休假權利
依據韓國僱用勞動部的規劃,今年年底前會先提出《縮短實際勞動時間支援法》,作爲每週工作4.5日製度的法源依據。而這項立法的主要重點有:建立彈性上班與居家辦公的制度,同時,立法保障使用年假不受不利對待、保障下班後拒絕聯絡的權利(在韓國俗稱爲《下班後KakaoTalk禁止法》,翻譯爲臺灣通用語就是「下班後不讀不回LINE權利法」)。其立法的核心價值爲:杜絕無償勞動,保障休息。
爲了鼓勵企業實施每週工作4.5日,也爲「支援」中小企業,法中也明定政府得提供支援,包括租稅抵免等優惠,並在招聘新員工時提供人事費用補助,相關預算則是從2026年開始,分四年共編列835億韓元(約新臺幣18.37億元)。
除了立法外,也同時就高齡就業問題,打算修改《禁止就業年齡歧視暨老年人就業促進法》,延長法定退休年齡。依據現行法令規定,韓國企業與公部門的法定退休年齡爲60歲,對高齡就業問題,韓國政府一直以來都是以「退休後再聘」爲重點,顯然,韓國政府打算改變策略,打算一勞永逸的透過修法延長退休年齡作爲解方。
其實,過去幾年來,韓國政府一直在推動縮短工時,想要以此來緩解社會過勞現象。與李在明同黨的前總統文在寅任內也透過修法,將法定工時由每週68小時縮減爲每週最長52小時(其中,包含了最長12小時的加班時數)。
然而,縮短工時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生產力提升,反而讓韓國每小時工作產生的GDP,在2023年時只有54.64美元,遠低於OECD平均值70.6美元。爲高齡者創造就業的同時也加深世代的矛盾。
各界褒貶不一
所以,當李在明政府延續文在寅的政策,持續縮短工時政策並推出「每週工作4.5天」、「延長退休年齡」的規劃報告時,自然引起社會正反不同意見。
韓國企業界是直射反映認爲,這樣的想法是「與現場脫節的構想」。站在企業界的立場,如果在沒有提升生產力的情況下縮短工時,無疑是會導致生產力下降且增加人事成本,對企業運營與勞動現場造成混亂,尤其是會造成中小企業、自營業者以及非職勞動者受到傷害。
同樣的,經濟學者與專家的想法也認爲,如果不考慮各產業特性及勞動生產力,只從制度面改變,不只是會增加企業負擔,也可能會減少就業,特別是在許多企業正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困境時。
當然站在勞工的立場,他們是樂觀其成。韓國勞工團體長期以來都認爲,韓國的現行工時與工作模式,對身心健康有礙,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從現實面來看,韓國是OECD會員國中工時最長的國家之一,況且,在AI時代下,縮短工時已是必然趨勢。
縮短工時縱然是趨勢,但以韓國目前的社會現況,是否已經具備條件、準備好了?這是韓國企業界與經濟學者們的疑慮,當然從勞工的立場,立法保障休息,那真的是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