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海:現在有900萬善款來支持青訓,退役時手上還有1+1合同
在接受《南方人物週刊》的採訪時,孫繼海談到了自己在做青訓這段日子裡的一些情況和感悟。
作爲知名前國腳做青訓的壓力
我算啥啊,說實話比我有能力、有實力、支持中國足球喜歡中國足球的人多了去了,對吧?又能如何?這哪是想改變就能改變,對不對?
球迷朋友們高看我誇我幾句,其實我們最開始做青訓的時候,包括到現在,也還是處在被家長選擇的位置上。有些家長會說你不是申花,你不是國安,你不是魯能,你連個職業俱樂部都沒有……
我想對咱們家長說,我們肯定得有目標,我們的目標就是爲中國足球培養頂級人才,將來能夠站到歐洲五大聯賽上,但這個結果需要認真付出的過程來支撐。在足球方面,沒有家長比我能力強,選我,就是選擇我對專業和行業的理解,以及執行力。
關於項目資金的公益募集
整個青訓項目直接從善款中獲得的經濟上的紓解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在社會層面給我們帶來的支持,讓很多企業和愛心人士看到了我們,大大小小的贊助和幫助非常多,讓這個項目可以滾動起來,逐步形成一個個人IP、慈善基金、社會力量聯動的新的青訓模式。
有些自媒體稱我們這是“衆籌”,這不是衆籌,衆籌是一種商業模式。從商業上,誰會投一個以十年甚至更長週期來計算且無法保證回報的項目?
我們募集的是公益善款,現在總計已經有900萬的資金進來,這些錢不是要一個確定的回報,而是出於對中國足球的熱愛和對孫繼海團隊的信任,願意一起參與中國足球根基性的建設。
這個錢一部分用在海選未來公益行上,我們也儘可能地節省大家捐贈的善款,我們出去都住最普通的酒店,離球場最近就行,不在乎什麼級別,團隊儘量用最少的人數最低的開支把事兒做了。
階段性的目標
競技體育其實沒有辦法這樣去推測,你什麼都沒有做錯,但也還需要運氣。天才往往成羣結隊而來,你看世界足球歷史也是這樣,一批球員起來了,就成就了一個黃金年代,但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果說我們第一撥13年的孩子沒出來,15年也沒出來,到17年這撥,都沒有出一個頂級球員,那我這個事兒就不幹了嗎?我可能會跟合夥人再聊一次,結果大有可能是,他說咱繼續,我們還會繼續。
沒有達到預期,不代表你方向錯了,對吧?只要堅信我這個方向是對的,我就持續幹下去。如果說我的有生之年都沒有拿到所謂的結果,只要這個模式是對的,就讓後邊人再繼續。
我不想喊口號,我先把眼前的事做好,不斷優化。誰敢保證我們現在這小一百個孩子裡能放一個衛星,不能這麼想,這是賭。
我們需要夯實基礎,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進步,就算我們沒有拿到同年齡段的全國冠軍,沒有組建自己的俱樂部,也沒有一個孩子能夠站在五大聯賽上,但如果我們能給國青國少,甚至國家隊輸送一兩個人,那是不是也叫成功?
有人認爲你注重精英培訓而不是普及
我不太能理解,也無所謂,跟我也沒關係,你左右不了我。旁觀者願意指指點點,喜歡點評,覺得自己很懂很明白,這都沒關係。行業有門檻是最重要的,外行不能隨便進入行業就可以了。
其實我們海選公益行大部分都是普及性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往場邊一站,掃兩眼就知道,這一場是選不出任何苗子的。我們去大涼山,那邊來的孩子大部分連足球鞋都沒穿,我們就陪他們玩一下,踢幾腳。讓他們看看,哦,這個叔叔能把球踢這麼遠,能這麼踢,讓孩子們樂一樂,漲漲見識,也挺好不是嗎?
對免費青訓的質疑
那我也想問一句,究竟是誰對免費提出質疑的?是市場的受益者嗎?我們爲什麼免費,是不想錯過好的苗子。很多喜歡踢球的小朋友家裡是非常困難的,如果設置一個門檻,說一個月交2000塊錢,他就可能來不了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們一年在一個孩子身上投入將近二十萬,家長哪怕能給我們一個月交上2000塊錢,這點錢跟我們的投入來比,也是杯水車薪。
孩子的家庭在培養中沒有出錢,是不是也更便於明晰產權?
那是必須的,這個是很清晰的,也是基本的。另外一個不收費的原因,也是源自於我們對團隊專業性的這種信心,我們的口號是,“梅西也許有,孫興慜可能有,孫繼海一定有!”我們有信心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孫繼海”,未來能夠在歐洲五大聯賽上去踢一踢,有一定的出場比例,那我們的球員就值錢。
16年退役後的嘗試
我是2016年年初跟合夥人開始創業的,創業其實沒多長時間就開始有資金的壓力。運營公司不是我的長項,那時候很焦慮,又使不上勁兒。新冠疫情三年,更是困難,這都是普遍情況,沒必要藏着掖着。我開玩笑說,早知道創業這麼難,我那時候就不應該放棄手上的1+1合同,非要自己退役,好好再踢兩年球,肯定比創業省心。當時我的能力沒有問題,也有合同保障,比賽輸贏我都不在乎了,快樂是很快樂,每場比賽我也盡力。但是我知道自己在足球上沒有任何目標了,我想做更有意思的事情。
在壓力下仍選擇青訓這個挑戰性行業
這個選擇還是源自於你對自己的信心,你對你做這個事兒的一個基本判斷。中國不可能沒有足球,雖然臭,但這個行業不可能沒有。那麼在這裡邊,誰能做什麼,我能做什麼?這個咱心裡要想清楚。
還有一點很重要,每個人的情況境遇不同,我能有這個勇氣,跟我有合夥人、有嗨球科技這個公司、有團隊分不開。做青訓的頭兩年半,一分錢外部支持都沒有,我們自己左邊兜裡掏錢,往右邊放,投入了2800萬。任何一個退役球員,哪怕說他踢球時趕上了最好的時候,掙下兩個億三個億,但是你讓他這麼幾千萬往裡搭,到一定地步,他肯定也不能持續的。
我當時讓他們把明細整理出來給我看,一看竟然已經在青訓這塊兒投入了兩千八百多萬。說實話,我心裡是有點兒打退堂鼓。
確實沒想過會投這麼多錢,我說實話一開始就知道會有這麼大的投入,可能真的把自己都嚇壞了。因爲我們這個公司不大,並沒有創造多大的價值,只能說經歷了將近十年,還存在着,還提供了一些就業崗位。不確定未來公司主業上有沒有這麼強的造血能力,能持續對青訓板塊供血,真的是不確定。
青訓一旦啓動,就停不下了。但是實話實說,如果沒有那麼多的願意相信我們的人和企業,可能這個事兒我們不停也得停,面臨生存問題的時候就必須得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