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代堯:交流互鑑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創造了各具特點和標識的文明。各種文明相互遇見、交流互鑑、彼此成就,書寫了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篇章。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寬廣的歷史視野,深刻把握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主流本質,深入洞察當今世界文明演進態勢,深刻回答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的文明之問,以一系列原創性理念和學理性闡釋,深化了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拓展了文明論的視野。

深刻揭示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

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如果萬事萬物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文明的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文明的多樣性是客觀的歷史存在,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理論認爲,公元前500年前後,在中國、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和希臘等地幾乎同時出現偉大思想家,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看法,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也爲此後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明創造,聚化爲人類的精神瑰寶和歷史進步的基礎。

每一種文明都凝聚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欣賞所有文明之美,就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尊重文明多樣性,意味着承認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都有其自身的精華和魅力;意味着認可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不同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不能企圖改造、同化甚至取代其他文明。

文明是流動和開放的,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交匯、共同奔涌向前。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宏闊的歷史縱深和文明視野,揭示了文明傳播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中寫道:“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鑑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的歐洲仿效拜占庭帝國。”儘管人類早期受到地理阻隔等限制,但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接觸總是隨着人類活動範圍的逐步擴大而不斷加深,世界是在多樣文明交流交融中才成爲今天這個樣態的。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習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深化了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到弘揚絲路精神時,曾引用馮友蘭先生的“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說明人類文明因爲互相映襯而多姿多彩,彼此交響才能達到和諧與平衡。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這是客觀的歷史邏輯;以文明交流互鑑促進知識傳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更有不可替代的當代價值。交流互鑑,才能滋養絢麗多彩的文明之花。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相互學習,和合共生、彼此成就,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纔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正道。

爲人類文明何去何從指明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的賀信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時代呼喚新的文明觀,迫切需要回答“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重大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需要樹立什麼樣的文明觀、應當倡導什麼樣的文明發展理念、什麼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爲人類破解時代難題提供思想智慧,爲不確定的世界注入確定性提供實踐指引。

文明觀是關於文明基本問題的總的觀點。以什麼樣的文明觀對待不同文明,事關人類社會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文明交流互鑑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爲前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主張以平等態度對待不同文明,以包容精神推動文明對話交流,反對傲慢和偏見、衝突和對抗,闡明瞭文明交流互鑑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作爲重要國際公共產品,全球文明倡議旨在爲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積極、向善的方向發展提供助力,爲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不同文明和合共生注入新動力。倡議的四大要點,是中國秉持的文明發展觀,也是具有普遍價值和重要指引意義的文明發展理念。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良渚論壇”致賀信,提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新文明觀、全球文明倡議和人類文明發展正確道路的論述,邏輯清晰,迴應當今世界文明交流面臨的挑戰,兼具思想創新性和現實實踐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深入闡述中華文明發展邏輯

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用“滿天星斗”形容中華大地上的文明火花,提出六大文化區系類型學說,揭示了各區系之間相互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實,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百川歸海”匯聚而成中華文明。這既體現了文明發展路徑的多樣性,也形塑了中華文明包容四海、兼收幷蓄的突出特性和精神品格。

中華文明是同世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而形成的文明,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幷蓄中歷久彌新。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歷來強調樹立世界眼光,積極學習借鑑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並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從國外學來的科學真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鑑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進程中,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文化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豐富了人類文明內涵,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的關鍵是把握好堅守文化主體性和借鑑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關係。中國式現代化,植根於中華文明積澱的歷史文化傳統,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吸收借鑑了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中國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採東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鑑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是一條從中國歷史和現實國情出發確立的道路,也是在同其他文明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兼收幷蓄同時去粗取精、去僞存真中形成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從歷史深處走來,是文明融合的產物,也提供了可以向世界分享的文明發展經驗。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孫代堯系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