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澳三地記者解碼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最大公約數” 讓人工智能真正賦能產業
來源:廣州日報
過去一年,從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到機器人技術突破,再到低空經濟蓬勃興起,中國不斷在科創領域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在這股創新浪潮中,粵港澳大灣區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創新活力,成爲引領科技發展的排頭兵。圍繞這次全國兩會熱議的前沿科技話題,穗港澳三地媒體記者帶着各自問題,向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發出提問,一一得到了深入細緻解答。這些迴應背後,預示着粵港澳大灣區從AI到人形機器人再到低空經濟協同發展的“超前”佈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雷與虹、王楚涵、何瑞琪、吳城華、王納、魏麗娜、賈政 香港大公文匯記者張帥 澳門日報記者王維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吳子良
建設共享算力中心 整合兩地超算資源
香港大公文匯張帥:從DeepSeek一夜爆火到Manus橫空出世,內地AI“黑馬”頻出。在這一背景下,香港與內地是否可以攜手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在AI賽道上挖掘更大的創新潛力?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我是首位獲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書的香港律師,2022年我領到了編號爲“001”號的執業證。在內地智慧法院開庭時,我們使用的AI技術可以實時將語音轉成文字、修改補充內容,方便律師及時覈對,便捷而高效。
年初DeepSeek一夜爆火,我也嘗試使用過,非常好用,不到兩個月,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體產品Manus又由中國團隊創造。內地人才薈萃,不斷打破西方在AI領域發展不可超越的“神話”,對香港起到鼓舞作用,香港與內地一起努力,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冼漢迪:人工智能是香港與內地共同關注的前沿領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等。香港的優勢在於基礎科研和國際化,目前正在通過30億港元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等支持政策,3000P算力的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0億港元的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耐心資本投資,積極構建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力。
我認爲,香港與內地可以建設共享算力中心,整合兩地超算資源,爲AI研發提供普惠性算力支持。我建議設立國際人工智能評測認證中心,對AI模型、芯片等開展權威評測,推動中國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並開設“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提供開源技術培訓與國際合作項目,吸引全球青年工程師短期交流。
佈局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集羣
廣州日報雷與虹:如今,人形機器人正逐漸走入大衆視野,其應用場景日益廣泛,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作爲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形機器人研發與應用領域將聚焦哪些關鍵技術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小鵬汽車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已超過五年。基於對通用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深入研究,機器人可分爲五個智能等級:L1級(完全由人控制)、L2級(基礎輔助智能)、L3級(具身智能和訓練監督)、L4級(自成長智能)和L5級(完全自主智能)。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朝着L3級邁進,這一階段的機器人能夠在大量場景中獨立運行,但在複雜情況下仍需人工監督。我預計,到2026年,具備L3級初階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將進入適度規模的商業化量產階段。
隨着人形機器人從“動起來”到真正“用起來”,其應用領域也將展現出廣闊前景。在此過程中,應借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早期的市場培育和推廣經驗,通過市場推廣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加速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培育和需求潛力的釋放。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吳豐禮:機器人作爲製造業智能化升級的關鍵載體,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從數字領域向物理世界延伸,製造業也成爲人工智能技術引進的關鍵場景。
工業應用不僅是當前智能機器人發展的主戰場,也是人形機器人突破技術瓶頸、積累應用經驗,從標準化場景向複雜場景、從單一任務向綜合任務躍遷的必經之路,而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是打通技術落地“最後一公里”的關鍵。
我希望在生態培育上佈局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集羣,形成“研發—驗證—應用”聯動機制,讓人工智能真正賦能產業,提升大灣區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
多方面協同發力 推動應用規模化
澳門日報王維:過去一年,粵港澳大灣區的低空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無人機物流、空中交通、應急救援等應用場景不斷“解鎖”,展現出廣闊的前景。未來,低空經濟會在哪些方面進一步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全國政協委員、中航工業特級技術專家羊毅:低空經濟成長帶動性強,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它應用廣泛,涵蓋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應急救援等多個領域,能促進新消費,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重塑未來交通與物流格局。
身處航空領域,我關注到我國機載光電探測裝備從無到有,再到性能領先的系列化、跨越式發展。在西藏定日縣地震救援行動中,中航工業“翼龍”應急救援型無人機在高原高寒等極端特殊條件下,成功偵察到多處關鍵災情信息,充分展現我國光電產品的優異性能。
當前,發展低空經濟要從空域開放與管理、安全保障、技術創新和市場驅動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應用規模化。去年11月,中航工業聯合7家央企集團組建了低空經濟創新聯合體,將帶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低空裝備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施家倫、崔世平:當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深合區)發展“低空經濟”符合國家的多方面戰略需求和目標,且深合區面臨着創新跨境物品通關模式的現實需求,亟須創新市場消費及物流配送模式。因此我們建議研究跨境低空飛行器作業服務,促進琴澳兩地要素創新流通。
其中,我們建議支持橫琴深合區的“一線”開放,探索無人機低空物流的創新通關物品查驗模式。藉由海關等監管部門通過與無人機智能監管系統連接,實現對無人機跨境配送的物品類型、數量以及無人機所在位置、航線動態、起落時間的即時監控,也可對無人機智能空投櫃(海關開放點、指定監管地點)進行隨時人工抽檢。
具體可先從政府公共服務、科研樣本等做小範圍先行先試,例如對一些需要冷藏或特殊保存方式的緊急醫療物資運輸、科研樣本和實驗室物資等,用戶只需在特定手機端平臺下單,即可實現澳門與橫琴之間特定物品“兩點一線”的跨境配送,加快塑造琴澳一體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