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氣象服務“安全賬”“能力賬”

日前,面對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蝴蝶”,海南氣象部門依託增發國債氣象項目新建的X波段相控陣雷達和升級完善的海南氣象智慧防災減災業務系統,提前研判並動態更新臺風生成位置和發展趨勢。今年4月,北京出現極端大風天氣,市氣象臺提前38小時發佈大風橙色預警。這背後是北京氣象部門用好國債資金建成全國領先的高影響天氣三維立體監測系統,將近地面站網間距加密至2.2公里,爲“捕風”提供關鍵支撐。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重發,對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023年我國增發1萬億元國債,專項用於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氣象作爲重點支持領域,共獲批220個項目,覆蓋31個省份及4個計劃單列市氣象部門。

這筆特別國債,是黨中央、國務院心繫人民的“安全賬”,也是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賬”。氣象部門將高質量推進國債項目建設作爲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堅持邊建設邊應用,紮實推進實施。目前,因災受損的基層臺站基礎設施、氣象觀測設施、信息化設施均得到維護和升級,有效提升了我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在防災減災一線,國債項目的成效不斷顯現。3月2日,江蘇淮北地區出現雷暴大風和短時強降水天氣。基於項目自主研發的雷達三維可視化系統,氣象部門對風暴三維結構進行實時反演,淮安、鹽城等地提前30分鐘至1小時發佈預警信息,助力當地應急管理部門迅速轉移沿海作業人員。

在2024年遼寧葫蘆島“8·20”特強暴雨中,氣象部門通過新建的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模塊,爲全省提供山洪及中小河流洪水預警產品,幫助5萬餘人成功避險。受損的氣象儀器也在國債項目支持下得到修復並已投入使用,葫蘆島市還新建了272套鄉村智能災害預警廣播系統,有效破解偏遠地區預警信息“入戶難”的問題。

依託海河流域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天津氣象部門在應對2024年“8·9”薊州大暴雨時,聯合相關部門提前11小時發佈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助力4000餘名羣衆安全轉移。其建成的防汛應急聯動氣象會商系統、氣象數據安全交換保障系統和防汛應急氣象數據交換共享支撐平臺,爲跨省際、跨部門天氣聯防會商以及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數據共享提供了重要支撐。

當前,國債項目正推動我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實現質的飛躍,並惠及更多民生領域,充分發揮氣象趨利避害、賦能增益作用。

農事管理科學智能。安徽16市新建65個高標準農田氣象監測站,配置農情氣象、土壤墒情、作物長勢等監測設施,搭載數據收集分析平臺,實現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等智能識別。接入“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後,農戶只需輕點手機,就能根據田間精準數據制定灌溉、施肥方案。吉林核心農區氣象觀測站水平間距提升至500米,實現墒情、氣溫、降水等要素“分鐘級”採集。梨樹黑土地試驗基地配備水蝕風蝕監測系統、農田水熱動態感知設備,實時生成黑土地退化預警報告,這一“梨樹模式”已推廣至全國。

交通運輸快捷高效。3月4日,依託城市安全智慧氣象服務保障工程項目的建設成果,福建氣象部門鎖定降水間隔23分鐘黃金窗口期,助力中國民用航空廈門空中交通管理站成功指揮降落航班5架次、備降2架次,節約航班備降成本約50萬元。在廣西,全區702個常規自動氣象站迭代升級爲六要素自動氣象站,精細的實況數據爲大風天氣分析提供科學依據,助力北潿航線通航時間延長13小時,增加當地旅遊收入約390萬元。

能源生產向綠向新。在甘肅騰格裡沙漠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場風功率預報系統正爲每颱風機生成個性化“體檢報告”。在風能資源豐富的新疆南疆地區,10套激光測風雷達的建成不僅爲風電項目評估提供依據,還在大風災害出現前6小時監測到10級瞬時風速,助力當地發電企業緊急停機,避免設備損失超千萬元。(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