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樓市,再也沒有“金三銀四”了...
2025年的蘇州樓市“金三銀四”落下帷幕了。
4月新房是近些年來最差的一年,3月新房要是拋開“房票、契稅補貼、政府回購”等也是很不好看。
最可怕的買房市場預期很悲觀,因爲賣方市場相比往年太“冷清”,營銷動作大幅減少。失去氣氛組,讓買房人本就觀望的情緒越發濃重!
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都要做好心理準備,今後可能再無“金三銀四”,畢竟今年開始,蘇州樓市已經顯現結構性的變化!
1、民企到國企,開發商大換血
從2021年夏天恆大暴雷開始,民企開發商就一個接一個的消失在蘇州市場上了,留下的也大多是與本地託底國企、中字頭基建央企合作開發,或者代建模式,基本上就是不擔風險,只賺月費的形式,失去了操盤的主動權。
本地國企、中字頭基建央企的營銷思路更務實,不看重品牌效應與營銷策略,直白點就是不專業,只想知道房子賣了幾套,這直接導致了民企原有成熟專業的一系列熱絡的營銷動作被看做花裡胡哨,沒有實際效果,能砍的都砍了!
而2025年是本地國企、中字頭基建央企在蘇州市場佔比最高的一年,還想搞氣氛組,沒戲!以後市場無論是真冷清還是假火爆,都會平平淡淡的...
2、上市地塊少、節奏慢
去年蘇州樓市最大的特點就是土拍大幅減少,這直接導致2025年上市的新項目也大幅減少。再加上拿地的又是本地國企、中字頭基建央企,疊加第一條以及一些地塊即使拍出了,也擱置不開發,整體市場熱度可想而知。
即便進入開發程序,由於本地國企的固有優勢,資金成本低,考覈不精細等等,最終節奏異常緩慢,容易錯過紅利與風口。要知道以前民企可是高週轉,3-6個月就能開盤,密集營銷動作後半年清盤的不在少數。
尤其是“金三銀四”這種傳統旺季,一定會瘋狂搶節點,而當多個樓盤如此拼節奏,可不就是市場很熱鬧呢,氛圍有了,買房的人總歸會多些。
3、資金緊張,營銷靠分銷
還在堅持的民企也有,有點名氣還在拿地的目前就剩龍湖,專業能力在目前市場上可謂鶴立雞羣般的存在。但苦於現金流問題,導致很多供應商不願與之合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市場上的聲勢。
國企建發、招商、中海、華潤、保利這些也是老牌“市場化”房企,但存量盤大多虧損嚴重,嚴格的費效考覈制度下,再花錢營銷很難! 即使有些營銷動作也效果甚微,最終陷入效果不好就砍掉。
隨後就越發依賴效果付費的中介分銷,中介分銷主打一個貴,這讓原本不多的營銷費用減少,從而開始惡性循環。
最後,
基於結構化原因,蘇州樓市再想有以前的“金三銀四”,不現實!這一大背景務必要認清。尤其不要“覺得”市場好與不好,就影響選購,因爲花在營造“市場寶寶“”的錢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