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通安鎮:田間地頭育秧忙
眼下正值夏耕夏種的關鍵時節,走進通安現代農業園的育秧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簾。
作爲水稻生產的首要環節,育秧質量直接關係到全年糧食產量。隨着現代農業科技的深度應用,傳統育秧方式正經歷智能化的深刻變革,爲端牢“中國飯碗”奠定堅實基礎。
在育秧基地內,農技人員穿梭其中,播種、覆土、控溫、調溼,各項育秧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放眼望去,自動化播種機勻速行進,稻種均勻撒落於育秧盤中,覆土、噴水一氣呵成。與傳統人工育秧相比,機械化、智能化手段不僅節省時間和勞動成本,也大幅度提升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質量。
秧好一半稻,苗好七分收,秧苗便是大地最樸實、最可靠的預言家,因此要獲得水稻高產,育好秧苗是關鍵,而育秧的關鍵就在於精細化管理。育苗牀上,新出的秧苗已吐露點點新綠。技術人員每天定時記錄葉齡,檢查根系發育,根據其生長狀態進行精細調控。待秧苗長至“三葉一心”時,還要進行“煉苗”,爲後續移栽大田做好準備。
“育好秧、育壯秧,才能爲全年糧食豐收開好頭、起好步。”農業園負責人介紹說,今年園區培育的優質秧苗已進入生長關鍵期,再經過25天左右的培育,即可移栽至大田。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通安現代農業園區的育秧實踐生動詮釋了“藏糧於技”的戰略內涵。近年來,隨着新品種、新模式的加速推廣,農業園持續提升水稻智能化育秧技術。
隨着夏耕時節的到來,一株株嫩綠的秧苗正蓄勢待發,不僅爲這場“育秧戰役”播下豐收的希望,更彰顯了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與信心。
(中國日報江蘇記者站 蒼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