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捍衛自由貿易形象 習APEC補位川普 中美區域競賽出現變化
美國總統川普缺席在南韓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主要活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在會中發言重申加強貿易合作;媒體分析指習近平此次藉APEC力圖將中國塑造成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捍衛者,而這一角色曾被美國主導數十年,反映出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競賽出現變化。
川普10月29日抵達APEC峰會,10月30日上午與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後便返回美國,在南韓僅待了24小時。
路透報導,亞太地區擁有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及關鍵供應鏈,而這些供應鏈因爲川普的關稅而動盪不安。在華府擁抱貿易壁壘和雙邊協議的同時,北京則自詡爲可預測的自由開放貿易擁護者,爭奪這個數十年來美國最擅長扮演的角色。
然而,許多亞洲國家對中國宣稱的「支持多邊主義」仍心存疑慮——他們擔憂北京在地區的強硬防務姿態、製造業主導地位,以及其在貿易爭端中使用出口管制等手段的意願。
報導指出,習近平在峰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說,主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提高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爲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還呼籲與會領袖「推動國際經貿規則與時俱進,更好保障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
對中國而言,讓全球貿易體系重新調整,是一項長期戰略,絕非單純的權宜之計;北京除釋出信息也採取行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上週在馬來西亞出席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峰會時,便籤署升級版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這與美方在同一場合的做法形成明顯對比,和APEC峰會情況如出一轍。
川普在東協峰會僅花6小時進行密集會談,達成4項貿易協議,但全都未降低美國的貿易障礙。
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東亞計劃共同主任孫韻指出,中國與東協升級自由貿易協定,「勢必鞏固中國在區域經濟互動中的主導地位。相較之下,美國與個別國家的雙邊貿易協議明顯有更多但書,範圍也有限」。
孫韻便說,與中國持續參與區域互動相比,美國「無疑顯得有選擇性且有附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