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求反共 蔣介石期待日蘇先戰

中日華北攻防(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專刊)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蔣介石承認中國無力對抗日本,認爲九一八事變以後的對日政策,中國應隱忍待時,迴避與日本全面衝突。在這忍耐過程,他倡導「安內攘外」;基於策略考慮,還特別將此一處理國務的方針簡化爲「剿共抗日」政策。其目的在利用剿共做掩護,希望一舉落實「消滅反側」、「厚植中央政府國力」、「迴避對日作戰」等三項任務。

早年國共不分家,尤其國民黨主軍、共產黨主政的國共合作體制,造成國民政府勢力所及之處,背後亦有中共的組織運作。此一事實反映到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的局勢,亦即東三省淪陷後,國民政府名義上統轄25省,但其中15省爲半自主狀態,而直接統治的10省中,7省境內皆有中共紅軍割地而據。在這些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及東南諸省的中共根據地未完全剷除之前,自然談不上籌建全國團結的備戰體制。易言之,蔣所持「消滅反側」與「厚植中央政府國力」兩項策略是一體的兩面,皆是籌建全國團結備戰體制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環。

至於迴避對日作戰,更與當時整體世局息息相關。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蘇聯在遠東地區只派駐6個狙擊師團;至1936年,派駐兵力已增加爲16個師團,五年間,擴編速度達2.6倍。派駐飛機的數量,也可做爲考量依據。1932年蘇聯只派駐了200架飛機,1936年增爲1,200架,四年間擴增6倍。新型武器戰車則是另一個參考指標,1932年時,蘇聯只部署了250部戰車,可是到1936年已增爲1,200部,四年間擴增4.8倍。

大軍進駐,可爲防禦用,也可爲進攻用。蘇聯大量增兵,日本不可能不感受到威脅;尤其是滿洲國建立後,日蘇之間頓失緩衝地帶,雙方都不願示弱,邊境的武裝衝突成爲互探虛實的指標。1932年至1934年的三年間,兩國在邊境的武裝衝突就有152件,1935年至1936年大增爲328件。次數之密集,實爲兩國劍拔弩張的最佳寫照。

蔣介石對日蘇雙方在邊境相互對峙之情勢,當然有所掌握。他認爲日本的國防政策,海軍在於防美,陸軍在於防蘇,日本在未解決與美蘇兩國的矛盾之前,不可能全面侵華,一舉併吞中國。只是日本陸軍爲了防範日後的日蘇大戰,急盼能在中國廣泛扶植親日勢力。滿洲國成立後,蔣對日本國策的判斷爲:防止反日勢力坐大,亦希望在華北地區建立後勤補給基地,方便日本徵集該地區的戰略物質,也爲日後迂迴側擊西伯利亞時提供通道。

基於此一認知,蔣介石認爲中日兩國在防蘇議題上,有共同的利益。一旦日蘇大戰,日本必定有求於中國,屆時纔是中國藉由外交談判恢復東北主權的良機。在此之前,如何不讓中日關係陷入絕境,兩國隨時有重啓合作的斡旋空間,便是蔣介石在執行「安內攘外」時奉行不渝的準則。他在規劃「迴避對日作戰」過程,暗中期待的目標是「日蘇先戰」,檯面上主要訴求卻是與日本結盟共同反共。

然而面對失序的日本政府,及在華日軍得寸進尺,一再挑釁滋事,蔣介石會因地因時而有不同的應對措施。他將華中、華北及熱河三個地區分爲三個不同等級,重視程度也依序而定;在對日政策方面,一向與國內外局勢連爲一體,皆審度時勢、謀定而後動,並非率性而爲。

(四之一,摘自中研院近史所專刊《中日華北攻防》)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