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談判倒數48小時 部分條文取得重大進展

塑膠公約談判倒數48小時,部分條文已取得進展。記者曾原信/攝影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進入最後兩天,部分條文已傳出重大進展。其中,爭議焦點之一的第3條「塑膠禁用清單」,由瑞士與墨西哥提出的提案獲得130國支持,主張全球禁止生產與貿易特定有害塑膠產品,並保留未來擴大禁令的彈性。

在主席文本草案中,第3條針對「一次性、短壽命及含特定有害化學品的塑膠製品」提出禁用清單,各國需協商具體的淘汰時程。依據瑞士與墨西哥的提案,全球將禁止生產與貿易一份列有害塑膠產品的清單,包括含有塑化劑、雙酚A等有害化學成分產品,並強調塑膠污染跨越國界,必須在全球層面採取一致行動,同時保留未來擴大禁令範圍的彈性。

主席文本第3條列出擬禁用的塑膠產品,包括「一次性塑膠產品」:如氣球棒(支撐氣球用)、吸管、飲品攪拌棒、餐具、棉花棒的塑膠軸及塑膠購物袋;「特定化學物質的塑膠產品」:如含鄰苯二甲酸酯、鉛、鎘及雙酚A的玩具、兒童用品及食品接觸材料;以及含有刻意添加微塑膠的沖洗式化妝品與個人護理產品。

在第5條「產品設計」部分,英國與智利的提案獲得111國支持,承認「再利用」在產品設計中的關鍵地位,併爲設定再生料含量目標預留時間。然而,全球焚化爐替代聯盟(GAIA)指出,該提案仍有加強空間,必須設定強制性再利用目標,刪除「依國情與能力」等模糊條款,並明確將「再利用」置於「回收」之前。

此外,另有128國支持在條約中增設「健康專章」,正式將塑膠污染列爲重大健康議題,並推動更多防範人體暴露的措施。GAIA強調,科學研究已證實,塑膠微粒已存在於食物、水、血液、糞便、大腦、胎盤、母乳及消化系統中,顯示全球亟需行動。不過,部分國家仍反對將健康列爲條約核心,主張相關議題應交由世界衛生組織處理。

至於角力主戰場「塑膠減產」仍在分組攻防中。綠色和平臺灣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塑膠減產是不能妥協的底線。她警告,若生產持續失控,所有下游措施,包括重複使用、廢棄物管理、回收與環境清理等,都將被根本削弱。

「一份無力的公約比沒有公約更糟。」張凱婷強調,各方齊聚日內瓦的目標,是制定能有效運作、真正解決塑膠污染的協議。她呼籲,條約應確保減少生產、移除有毒化學物質、推廣重複使用,並透過公平資金支持全球南方。

她直言,若只是爲了趕在截止日期前草率通過未涵蓋上述要素的協議,只會讓現狀延續,最終將釀成環境與人類健康的災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