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韻美學如何流行? 從古裝劇《似錦》說開去
文/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近年來,無論是以北宋爲背景的《夢華錄》《清平樂》《大宋宮詞》《大宋少年志》《清明上河圖密碼》等,還是架空年代但以宋韻文化爲基底的《鶴唳華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都爲古裝劇市場營造了一派“大宋氣象”。
最近,由楊曉培擔任藝術總監及總製片人,景甜、張晚意領銜主演的古裝劇《似錦》在騰訊視頻熱播,觀衆欣賞男女主角曠世奇戀的同時,宋韻文化又一次在文人雅趣、市井生活的穿插呈現之下盡顯魅力:古代如何保障女性的婚姻自由?以點茶、焚香、掛畫、插花爲代表的宋代“四雅”如何貫穿生活?宋代美學的流行風尚從何而來?映照現實,劇中不少角色的生活態度,值得現代人學習。
婚姻
女性如何實現婚戀覺醒?
東平伯府四姑娘姜似(景甜飾)意外“死於”愛人餘七/鬱錦(張晚意飾)之手後,回到數年前,擁有了重活一世的機會。姜似不願再如從前那般忍氣吞聲,決定爲自己而活。她依靠前世記憶的“先知”能力開啓人生逆襲,並與愛人鬱錦攜手共迎艱難險阻,並肩守護天下百姓……《似錦》看似講述勢均力敵的愛情故事,但主線背後是一段古代女性主導個體命運的抗爭史。
女性對封建婚姻制度的抗爭貫穿全劇。對於姜似,她目睹未婚夫季崇易出軌,並險些被對方推下水誤殺,待清醒之後,力排衆議要退婚。之後,姜似幫助兩位姐姐“和離”(協議離婚):大姐姜依經歷險些墜崖、被誣偷情等事件後,終於知曉丈夫朱子玉爲攀附權貴而加害於她的事實,在姜似幫助下與朱子玉和離;二姐姜倩爲重振家族嫁給長興侯府世子曹興昱,但對方不僅對她實施家暴,還犯下多起虐殺女性罪行,在姜似幫助下將曹興昱繩之以法,並完成和離。
過往古裝劇多展示封建制度下,男性借“七出”之條(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休妻,但《似錦》呈現的是女性因丈夫惡行主動要求離婚的情節,並借用“自救者,天助之”等臺詞,呼籲女性抗爭不公命運,尋求蛻變。
這種展示是影視劇對古代女性婚戀意識、人身權利的美化嗎?據史料記載,女性在古代有權要求離婚,且有法律依據。和離的婚姻解除方式早在唐代已正式入律。到宋代,制度有變動——爲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增加其離婚權。根據《宋刑統》《續資治通鑑長編》《名公書判清明集》等文獻記載,凡有以下情形者,女方可以請離:第一,定婚三年後沒有原因而不成婚的;第二,丈夫長年外出且無音信的;第三,丈夫攜資逃亡的;第四,丈夫被移鄉編管的(丈夫犯罪被當作犯人囚禁,戶口被編到別處);第五,僱賣妻子的;第六,女方人身權被侵害的。劇中,姜似的退婚請求以及姜依、姜倩的和離請求,符合上述請離條件的第四、第六條。
在宋代,法律甚至對夫妻離婚後的人身、財產關係作出規定。人身方面,有法律保護源自天性和血緣的親子關係,更有子女應向離婚後的母親盡孝、離婚後母親享有因兒子獲得恩蔭的權利的條款。離婚後,子女跟隨父親或母親生活,在宋代均有判例。劇中,姜依離婚後帶着女兒回到孃家生活,符合法律;財產方面,男女雙方離婚時一般不會分割男方家中財產,但宋時厚嫁之風盛行,所以也有規定,嫁妝由離婚女子帶回。若夫妻雙方協議離婚,甚至女方還能與男方平分財產。
閒情
市井文人如何打發時間?
故事放置在宋韻文化之下,展現了不少文人風尚。歷史上,宋代人是出了名的愛生活,既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一面,又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一面。《似錦》在呈現社會生活兩面性的同時,借主人公着重展現文人“四雅”——點茶、焚香、掛畫、插花。
點茶,是將茶葉研磨成極細的茶末,置入茶盞中,後以湯瓶衝點沸水,再用茶筅擊拂茶湯使之形成輕盈而細膩的乳白色(或青色)茶沫。若點茶技藝高超,湯色與湯花皆呈乳白色。作爲標誌性文化符號,點茶技藝常在以宋代爲文化依託的影視劇中出現。《似錦》中有這樣一幕:姜似的五妹姜佩和相親對象未見面之前,姜佩先隔着屏風展示點茶技藝,茶被遞到相親對象手中,對方細品,讚不絕口。所以,點茶技藝是個人社會評價的一項指標。據說,宋代流行鬥茶,文人士大夫不惜花費重金比試點茶技藝。此外,茶常被宋人賦予溫潤、清淨等品格。點茶在宋代流行,重要的是能給點茶、品茶者帶來精神享受。
焚香也是當時的生活風尚,人們將焚香作爲療養身心的方式,燈前月下、文人雅集等場合有香爐陪伴,以香養性、修身。《似錦》中,姜似擅長制香,便開了鋪子,售賣適合塗、焚的香。據史料,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繪有販賣焚香材料的“劉家香藥鋪”,可見香在宋代不是稀有之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該場景在劇中得到印證,不少市井男女有塗香、焚香的習慣,姜似的香鋪生意興隆。此外,劉松年的《鬆蔭鳴琴圖》記錄了宋代文人在松樹下焚香撫琴的場景。劇中,不僅宅院中有焚香撫琴的場景,就連娛樂場所也有該場景,可見當時高雅文化向市井文化下移。
掛畫是指將畫作裝裱後掛於室內或者在雅集間供衆人交流鑑賞的活動。劇中,重生之後的姜似從閨閣走向市井,其筆下所繪不再是花鳥,而是山川,書房用其畫作裝點。若置於宋代環境下,掛畫的環境、形式均有要求。房間內最多可掛四幅畫,觀賞三五天就需更換,畫作需輪流日曬纔不會受潮,輪流掛畫纔不會積灰,畫作需每日用馬尾輕拂打掃。在畫的擺放形式上,畫前要有小桌子,桌上不能擺遮擋畫的物件,只適合放香爐、琴、硯臺。
插花也十分風靡,宮廷貴族、市井文人都樂於用花裝飾生活空間。劇中,長公主府、長興侯府等宮廷貴族養殖了品類繁多的花卉,隨時取材插花;市井文人更崇尚小而美的插花藝術,以瓶花居多,花材多選擇有高潔寓意的梅、蘭、竹、山茶等,追求外形雅緻,講究結構清、疏,注重線條美。劇中,無論是姜似送給餘七的花,還是甄大人送給姜似的花,都很簡約。
審美
宋韻美學爲何受影視劇偏愛?
從《水滸傳》《少年包青天》,到《大宋提刑官》《開封府》,宋代題材的古裝劇已誕生數十年,但在影視劇領域發揚宋韻美學則是近幾年的事。宋代是我國審美文化發展的高峰期,爲當下的文藝、影視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理念、方法。
第一,宋代雅文化與俗文化的邊界相對模糊。無論是《夢華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還是《似錦》,士大夫、文人、市民的審美趣味差別不大,點茶、插花等雅趣已融入日常生活。高度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爲影視劇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場景素材和創作空間。這些劇中的人物可以輕易從宮廷侯府走向燈會馬場,從深閨後院走向節慶現場。
第二,宋代的城市景觀具有審美價值。例如,宋代園林數量猛增,藝術更加精細,兼顧山水之趣與日常享受,追求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爲一體的意境。有學者認爲,園林在宋代完成了寫意化、繪畫化和詩化。這一點爲影視劇置景提升了美學價值,擴展了敘事空間。近年來,所有宋代古裝劇皆有園林場景,以《似錦》爲例,姜似、餘七的宅院都是園林式造景,對稱的門框、交疊的樹木,以及小橋流水,利於增加影像的藝術性。
第三,宋代的建築色彩更加清淡、平和。宋朝建築的規模通常比唐代小,青、綠等冷色調在建築彩畫中廣泛運用,形式更爲秀麗、雅緻。在裝修、裝飾方面,色澤燦爛的琉璃瓦、精緻的雕刻花紋、冷暖間色的彩畫增加了建築的藝術效果。該建築色彩取向更符合現代審美對於“冷淡風”“高級感”的追求,在影視劇鏡頭語言的設計上更易於打造“電影質感”。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