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濤:A股不缺估值繼續修復的土壤
中新經緯8月28日電 題:A股不缺估值繼續修復的土壤
作者 宋雪濤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8月,A股持續走強。若將A股置於全球市場中進行觀察,不難發現今年全球主要市場上漲;但A股依然有其獨特性,例如仍處低位的估值水平,顯然,其本身並不缺乏估值繼續修復的土壤。
美元流動性寬鬆是市場的助燃劑
當前,氾濫的美元流動性成爲市場的助燃劑。全球市場上漲行情,其根源在於美元流動性寬鬆的外溢效應。美元走弱通常意味着非美市場的流動性環境趨於寬鬆,資本從美國流向其他地區。目前美元指數位於過去十年的中位數水平,已接近中性狀態,但年初以來近10%的大幅下行,已爲非美股市集體上漲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此外,美債實際利率從今年4-5月高點的下行,以及全球主要央行先行降息所提供的增量流動性,也直接賦予了全球股市估值回升的基礎。目前離岸美元融資成本普遍處於低位,非美市場迎來廣泛的資本流入。周邊地區如日本、韓國、泰國和越南股市均錄得外資淨流入,與去年資金淨流出的狀況形成鮮明逆轉。在此背景下,A股上漲有着良好的外部流動性基礎。
全球流動性寬鬆中,A股也有獨特性
儘管外部寬鬆的流動性爲A股上漲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但A股自身的特殊性纔是決定其韌性和長期潛力的關鍵。
而從產業層面看,2025年被視爲中國大模型技術的“產業落地元年”,以國產大模型DeepSeek爲代表的AI(人工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Agent(智能體)技術及推理引擎的突破推動大模型從輔助工具升級爲核心生產力,深度滲透政務、金融、製造等領域。此外,中國創新藥企也迎來“出海黃金期”。2025年上半年創新藥海外授權創新高,輝瑞、默沙東等國際巨頭加速“掃貨”中國創新藥。
資本市場上,AI算力、半導體、創新藥等新質生產力賽道成爲估值錨點。今年上半年AI算力板塊領漲A股,港股創新藥板塊同樣呈現大漲趨勢。資金面上,A股的資金面與其他新興市場相比擁有更強的自主性。當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使人民幣資產更具吸引力,能夠持續吸引外資流入,同時匯率強勢也爲國內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在需要時決策層有能力、有空間採取更爲寬鬆的政策來支持經濟和市場。
A股後續怎樣看?
回顧近期市場行情,7月以來A股市場的增長,呈現出鮮明的資金結構特徵:散戶和槓桿資金是絕對主力,外資情緒有所回暖,保險穩步入市。進入8月,內外資情緒延續火熱。內資方面,兩融資金成交額、成交佔比續創新高。外資方面,北向資金成交量與頭部海外中國主題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吸金規模均有所上升。整體而言,主動型、被動型外資均展現出較7月更加強烈的“FOMO”(錯失恐懼)情緒。
而且,當前居民存款佔A股總市值的比重仍在歷史低位,上升空間廣闊,且房地產市場已不同於此前,居民存款去往股市的路徑理論上更順暢,增量資金空間巨大。但存款搬家只是結果,其源頭來自於A股相對賺錢效應的回升,或基於估值修復,或基於業績改善。
展望後續,A股市場此輪升勢的可持續性,依然會受到外部宏觀經濟的持續性和國內監管環境的影響。外部方面,若美國貿易爭端再起或美國政策出現新的重大不確定性,全球市場的風險偏好可能迅速逆轉,從“risk-on”(風險追逐)切換至“risk-off”(規避風險)模式。美元指數的反彈和美元流動性的收緊,也可能對全球非美市場構成“抽水”效應。
內部方面,相對寬鬆的環境是本輪槓桿和主題行情得以活躍的關鍵。短期來看,只要外部流動性環境和內部監管態度依然友好,市場的樂觀情緒和積極勢頭便有望延續,但投資者也應保持審慎樂觀。(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