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電視機業務或“解散” 外資家電巨頭沉浮錄

本報記者 方超 石英婧 上海報道

“不賣松下電視機。”日前,在蘇寧易購上海某門店中,家電銷售專員宋昊(化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感嘆,“松下電視機可能有十年時間沒有出現在我們賣場了。”

在中國電視機市場幾乎失去存在感的松下,當下亦準備“動刀”曾經的支柱業務。多家媒體日前報道,松下集團首席執行官楠見雄規表示,對包括電視機在內的盈利能力低、增長前景不明朗業務,集團將在2026財年結束之前,採取包括退出或出售某些業務、停產產品等措施。

楠見雄規一言,迅速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但松下方面回覆記者稱:“截至目前,包括出售或退出等相關事宜,均未作出任何決定。”進一步梳理可發現,在中國家電企業崛起的大背景下,松下、夏普、東芝、日立等曾經在中國家電市場“叱吒風雲”的外資巨頭,正選擇逐步淡出退出家電市場。

“從家電產業競爭格局來看,目前家電領域頭部企業已由原來由日韓主導逐漸向中國企業轉變,日系品牌市場份額受擠壓。”萬聯證券分析師潘雲嬌向記者表示,另一方面,由於家電市場競爭激烈,日系老牌家電企業基於自身轉型訴求選擇退出或收縮傳統家電業務。

松下電視市佔率已縮減至1%

放棄電視業務、擬解散家電子公司,近日,日本家電巨頭松下因電視機業務成爲市場關注焦點。

公開報道顯示,2月4日,松下集團對外宣佈重大改革計劃,包括可能出售其電視機業務、調整經營方向等來提升盈利能力。據悉,松下控股的改革計劃還包括拆分銷售家電和照明設備的零售連鎖企業松下電器,集中力量發展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高利潤業務。

記者注意到,在松下集團對外公佈的經營改革(要點)中,也明確指出:“爲突破生活事業範疇,在集團整體的解決方案領域創造協同效應,松下電器株式會社將發展性解散,旗下分社將轉變爲事業公司。”

松下或放棄電視機業務,迅速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公開信息顯示,作爲日本國民品牌,松下電視機業務發展歷史悠久,早在1952年,松下就推出了第一臺電視,播放節目爲黑白色。此後通過推出彩色電視機、進入全球市場等措施,松下電視機在世界範圍內聲名鵲起,而作爲第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之一,松下電視機也曾在中國市場獲得巨大成功。

相關數據顯示,2007年,松下電視銷售額曾達到1萬億日元,但好景不長,松下電視機業務此後陷入虧損泥潭,市場佔有率不斷下滑。奧維睿沃數據顯示,松下電視全球出貨量已從2016年的631萬臺下降到2024年的202萬臺,全球市場佔有率退守到僅有1%。

“松下目前在電視機領域的競爭力很弱,最早做等離子電視,但後來等離子電視市場不好,全都關閉了。”家電行業分析師樑振鵬向記者表示,“松下自身無法生產液晶電視面板、OLED面板,所以它在電視領域沒有核心技術,疊加這塊業務長期虧損,松下關閉或者退出電視行業很正常。”

多位家電行業人士向記者介紹,松下電視機退出國內大賣場已有多時,而記者在淘寶平臺“松下官方旗艦店”搜索發現,並無電視機產品,該旗艦店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未出售電視機產品。

記者注意到,松下在多年前已陸續關閉旗下多家中國電視機工廠,2013年,松下關閉了位於上海的等離子電視工廠,而兩年後的2015年,松下關閉位於山東濟南的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這家合資公司此前一直生產松下超薄型電視機。

巨頭相繼收縮家電戰線

不僅僅是松下,拉長時間線可發現,夏普、日立等家電巨頭早已收縮家電戰線。

“之前大家買國外品牌,覺得有面子。”有行業人士向記者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近20年時間中,外國品牌特別是日韓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優勢極爲明顯。“不少中國家庭購買電視、冰箱等‘三大件’,對外資品牌更高看一眼。”

“那會兒電視廣告裡都是松下、索尼,需要憑票才能購買,當時我家買了一臺14英寸的索尼彩電,一條街上只有一臺,放弄堂裡街坊鄰居當電影看。”一位上海消費者曾如此向本報記者回憶自家的電視機消費“歷史”。

但在中國家電企業加速追趕、技術路線變遷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曾在市佔率、影響力等方面領先中國品牌的外資家電巨頭,“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在電視機、冰箱等核心產品領域紛紛退縮。

以家電巨頭雲集的日本爲例,公開信息顯示,日本曾有東芝、索尼、松下、夏普、三菱、日立及NEC七大電視品牌,曾在電視機行業發展史上創下多個世界第一。

但公開信息顯示,日本電視機品牌目前卻只剩下松下和索尼。除了三菱、NEC十多年前就退出電視機業務外,2016年,夏普被鴻海精密收購,而在2018年,日立宣佈將退出日本國內電視機銷售業務,東芝電視機業務則被出售給中國公司。

“電視技術的發展在經歷了日系品牌主導的CRT與PDP時代後,於21世紀初,進入到LCD電視時代,日系品牌在電視市場的佔有率持續收縮。”奧維睿沃數據顯示,以索尼、夏普、松下爲主的日系品牌市場佔有率,自2017年起陷入到持續衰退,2024年全球出貨佔比僅有5.1%。

記者日前實地探訪蘇寧易購上海某門店發現,在碩大的電視機銷售區域,外資品牌僅剩下三星、索尼、夏普三家,有家電銷售專員對記者表示,即使是外資家電品牌,目前也皆在國內生產,甚至不少產品是中國工廠代加工。而在日本國內,相關報道顯示,2024年,中國電視機企業在日本市佔率首次超過50%,索尼和松下的市場份額均低於10%。

記者注意到,除了日本企業外,近年來,不少歐美家電巨頭也收縮業務戰線,如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出售給中國企業,德國西門子多年前就宣佈徹底退出家電領域。

將時間拉回2014年9月,西門子彼時對外表示,爲了更專注於公司核心業務,其宣佈將以30億歐元價格向羅伯特·博世公司出售所持合資企業博西家電全部50%的股份。

受到外界關注的是,外資家電巨頭紛紛退出家電市場的原因何在?

“中國企業現在做家電產品已經非常厲害,國外企業沒有利潤可賺了。”在記者近日實地走訪家電市場中,一位行業人士如此向記者感嘆。而樑振鵬則向記者分析,日本家電巨頭沒有成本優勢。“決策鏈條過長,公司管理機制對市場終端反應速度非常緩慢,經營效率低下,競爭不過中韓企業。”

能否打贏“翻身仗”

儘管優勢不復以往,但亦有外資家電巨頭謀求在華“打翻身仗”。

公開信息顯示,2023年4月,松下中國就在戰略發佈會上表示,松下目標在2015年成爲中國家電領域的“外資品牌NO.1”,其戰略目標是,2025年銷售額達到232億元,市場佔有率達到6.8%。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市場近期高度關注的松下是否放棄電視機業務的傳聞,松下迅速作出了公開回應。

“2月4日,松下控股株式會社面向大衆媒體以及機構投資者、分析師,召開了關於未來集團經營改革的說明會。受此影響,出現了一些關於松下將出售或退出電視機業務、易引發誤解的報道。”松下方面向記者提供的信息如此顯示。

松下方面同時認爲:“然而,關於包括電視機業務在內存在問題的業務,爲實現根本性的收益結構變革,我們正將所有可能性納入考量範圍進行研討,截至目前,包括出售或退出等相關事宜,均未作出任何決定。”

“此次松下電視機業務調整或是基於自身轉型需求,主動出清盈利弱或競爭力弱的板塊,爲其他高盈利或潛力較大的業務領域提供子彈。”潘雲嬌向記者分析。記者注意到,松下近年來已持續加碼電池、能源等領域。

在行業人士看來,技術加速迭代、中國企業競爭力越發凸現的情形下,外資家電巨頭保持目前市場份額已屬不易。而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分析師Sujeong Lim此前也表示:“中國企業已主導Standard LCD市場,它們將力爭奪取韓國和日本企業曾佔優勢的高端電視市場。”

從領先全球到如今的“步步敗退”,數十年間,外資家電巨頭的興衰浮沉,給全球化企業亦帶來諸多啓示。

編輯:石英婧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