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貨量”創新高、鮮桃首次上天、艙外服上新

來源:福建日報

7月15日,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又一次向空間站派送“太空快遞”。

5時34分,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在晨曦中成功發射,將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送上太空。

作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後的第4次貨運補給任務,這次發射任務有哪些看點?

“送貨量”創新高

天舟系列貨運飛船被形象地稱爲“太空貨車”,肩負着爲空間站運送貨物和補給推進劑、保障空間站在軌穩定運行的使命。

此次發射的天舟九號,是我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組批生產的第4艘貨運飛船,上行物資重量約爲6.5噸,比天舟八號提升了約500公斤,成爲我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物資裝載重量最高的貨運飛船。

據瞭解,在載貨量、載貨空間、物資運輸效率等方面比較,天舟九號在世界貨運飛船領域的優勢同樣突出,也是目前全球單次載重量最高的貨運飛船。

新艙外服壽命提升

天舟九號這次向“太空家園”送上新一批補給,包括可支持3名航天員在軌生活9個月所需的物資,其中有兩套新一代飛天艙外服、包括鮮桃在內的190餘種航天食品等。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尹銳介紹,新一代飛天艙外服在製造時以飛行驗證爲基礎,對以往款式進行了優化改進,並開展了地面及在軌服裝數據積累與壽命評估,在軌壽命將由過去的“3年15次”提升爲“4年20次”。

“太空食譜”新增鮮桃

這一次,航天員的“菜譜”也更新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劉微介紹說,經過持續攻關,天舟九號“貨單”新增了菜餚類航天食品近30種,使得航天食品的總數達到190餘種,飛行食譜週期也由7天延長到了10天。

“7月份時令水果很多,我們這次頭一回給航天員送去了新鮮的桃子。”劉微說,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良,航天食品的質地、風味、色澤和營養變得越來越好,進一步滿足了航天員的飲食需求。

空間站新增健身器材

對於長期在軌飛行、處於失重狀態的航天員而言,保持鍛鍊減緩肌肉萎縮十分必要。爲此,天舟九號上行了專門針對核心肌肉的鍛鍊裝置。

“核心肌肉對航天員在太空中維持工作及運動能力,着陸返回後恢復等有重要作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李瑩輝說,核心肌肉鍛鍊裝置可開展恆定阻力的核心肌肉與上肢鍛鍊,能夠有效預防核心肌肉等深層肌羣萎縮,提高返回後對重力環境的再適應能力。

“它像牀一樣,航天員可以在上面開展深蹲、卷腹、屈伸、旋轉等7個核心肌肉鍛鍊項目。”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許志介紹,“也就是說,航天員可以在天上做俯臥撐了。”

目前,中國空間站已經配置了太空跑臺、太空自行車等鍛鍊設備。

在新的軌道高度實施交會對接

超遠程的“快遞到家”,對控制精度要求極高。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如同在太空“萬里穿針”。

在交會對接的時間控制上,我國先後在軌驗證和實施了2天方案、6.5小時方案、2小時方案和3小時方案。此次,天舟九號歷經約3小時順利實現與空間站的全自主精準“牽手”,延續了天舟七號、天舟八號的交會對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天舟九號任務面臨兩個新情況:一是在新的軌道高度實施交會對接;二是首次在特定太陽高度角條件下實施交會對接。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完成,進一步驗證了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是兼顧效率與可靠性的“最優解”,同時是“性價比”最高的技術方案。

前沿實(試)驗“帶上天”

太空環境的特殊性,爲空間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太空中,宇航員容易出現頭暈、睡眠障礙,甚至認知功能改變等症狀。此次,天舟九號將腦類器官芯片送入中國空間站,用以研究微重力等空間特殊環境對人血腦屏障和腦功能的影響及潛在機理,有望爲宇航員太空長期駐留與健康風險預測,並尋求干預手段等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說。

同樣利用太空環境的試驗,還有首次研究核酸藥物應對慢性疾病脂代謝紊亂的效果。

“人在地面上產生明確的脂代謝病變症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但到了太空之後可能會被按‘快進鍵’。”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甘勇說,“我們把核酸藥物送上太空,希望能縮短它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時間,加快新藥的臨牀應用和上市,造福老百姓。”

在航天醫學實驗領域,這次隨天舟九號上行的細胞實驗樣本將在軌開展3項航天醫學細胞學實驗。

“此外,我們還將首次在軌研究心衰病人的損傷性內皮細胞和保護性內皮細胞在微重力下的改變及關鍵通路,建立特定分子對內皮細胞正向影響的策略,爲地面心衰心臟的干預提供新思路。”李瑩輝說。

(據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