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不止四十五分鐘(師說)
(原標題:思政課,不止四十五分鐘(師說))
什麼樣的思政課和教師受學生喜愛?從教15年,我的感受是:思政課既要把道理講明白,也要把人心講熱乎,既傳遞真理力量,又充滿情感溫度,滿足學生成長髮展的實際需求和期待;在實踐中探索陪伴式教學,努力做學生的知心人、引路人、同行人。
用心用情做學生的知心人,把單向灌輸變爲雙向奔赴。知道他們在想什麼、聊什麼、希望明白什麼,才能展開針對性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融入學生羣體,瞭解學生的思想困惑與需求,精準捕捉思政課教學的切入點。我曾主動申請搬進學生宿舍樓,和他們同吃同住——中午和同學們吃食堂,晚上在樓道里聊人生。漸漸地,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更加密切,同學們親其師、信其道,思政課教學也有了更強的吸引力。
守正創新做學生的引路人,把硬核理論變爲滋養青春成長的養料。深挖學生感興趣的主題講、找準學生有困惑的問題講,更容易講到學生心裡。課堂上,不妨將課本中的理論與學生關心的學業、就業、社會熱點等結合。此外,積極創新實踐教學,通過校地合作、校企聯動等搭建立體化實踐場景,打造行走的思政課,也有助於把抽象理論轉化爲可觸可感的現實圖景,推動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
言傳身教做學生的同行人,把45分鐘變爲長久陪伴。課上所教、師者言行,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思政課教師不能只做課堂上的“45分鐘老師”,不能讓學生只收獲期末的分數,而是要儘可能多地促進學生的終身成長,讓課堂延伸爲師生同行之路。一方面,可打造覆蓋課前課中課後的全週期育人鏈,課前提前與學生建立聯繫、收集問題,課後加強交流互動;另一方面,積極嵌入學生成長場景,如擔任班主任、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學生社團指導教師等,潤物細無聲。
社交平臺上,與學生實時互動;社團活動中,和學生一起做志願者……在我眼中,思政課“沒有下課鈴”,哪怕學生畢業後,有需要時我也力所能及提供支持,與身在海外的留學生探討祖國發展,用矛盾分析法幫助畢業生破解職場困惑,努力將思政課貫穿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讓思政教育從階段性課程升級爲終身陪伴。
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教育者奉獻自己,能夠照亮更多青春理想。作爲思政課教師,要努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用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講好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
(作者爲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本報記者吳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