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臺灣青年音樂家登上英國音樂節舞臺 富瑜文教基金會搭建文化交流新範式

(富瑜文教基金會提供)

在全球藝術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一場看似音符交織的夏日音樂節,正在豐富臺灣青年音樂人才的國際視野。

富瑜文教基金會與英國知名夏季音樂節「英倫羣島音樂節」(British Isles Music Festival,簡稱BIMF)於2025年夏天正式展開合作,啓動「臺灣青年音樂人才赴BIMF國際交流計劃」。原定選送兩位青年音樂家赴英,最終因徵選人才水準超出預期,決審會上,基金會臨時決議增額至四位,隨後取得主辦方同意,爲本次徵選活動投下亮眼起點。

BIMF具有青年音樂家「歐洲舞臺起跑點」之譽,每年匯聚來自全球逾25個國家,約60位菁英學子,於所選具有歷史文化的校區,進行爲期一週、超過120場音樂會演出與專業訓練課程。課程涵蓋獨奏大師班、室內樂訓練、與駐校鋼琴家合作的演出實戰,由英國與歐陸一流音樂學院教授與國際名家親自授課,全數採小班制教學。

這樣的環境對青年音樂家而言,不僅是技藝淬鍊,更是一場文化感知與藝術自信的深化旅程。富瑜文教基金會的角色,正是爲臺灣優秀青年音樂家打通這道關口。

(富瑜文教基金會提供)

「我們不僅想支持人才出國,更期待他們回到臺灣,帶回觀點與能量,成爲文化傳承的火種。」富瑜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秀霞如此說。她強調,基金會將提供錄取者旅費與食宿、課程費用,每人新臺幣7.5萬元獎助金,並安排未來在基金會辦理的演出與教育活動,落實「文化迴流」的價值鏈。

這場徵選標準極高,六位來自產學界的專業評審,從技術表現、音樂詮釋、整體颱風乃至參賽動機全方位評估,基本比照國際音樂大賽的嚴謹格局。這次參與徵選者,背景橫跨國內外音樂學府,包括目前就讀於美、英、法、奧等音樂名校的優秀留學生。基金會透露,錄取的四位青年,不僅具備精湛技巧,更呈現對「音樂作爲文化對話工具」的理解,這正與BIMF「向最優秀者學習,成爲最優秀的自己」的精神高度契合。

(富瑜文教基金會提供)

此項合作是富瑜文教基金會首次與國際音樂機構建立的合作關係,從接觸至成案歷經七個月。基金會從單純贊助思維,轉向系統化國際鏈結規劃,盼望未來每年可穩定推派優秀臺灣青年赴英國深造演出,並持續拓展歐洲其他藝術平臺的合作可能。

對臺灣許多青年音樂家來說,登上國際舞臺似乎遙不可及;但富瑜文教基金會以民間力量作爲推手,讓年輕人的夢想不再只是靠個人努力的孤軍奮戰。

(富瑜文教基金會提供)

2025 英倫羣島音樂節(BIMF)富瑜文教基金會徵選正取名單:

孔馨妤|低音管Bassoon/臺北藝術大學

李俞臻|豎琴harp/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

丁卉妤|中提琴Viola/臺灣師範大學

馮 翎|雙簧管Oboe/奧地利格拉茲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