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應只是痛苦句點 在愛與失落之間學會溫柔地道別

文/人物誌

在華人文化中,死亡往往是避諱不談的話題,儘管它是人生唯一確定的終點,我們卻沒有準備好去面對。郭強生在《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一書中,以坦率且深沉的筆觸,描繪了他在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經歷親人離世的過程。他不僅講述死亡的痛,也寫出在失去中仍然存在的愛與溫柔,讓人意識到:「死亡」並非只能是冰冷與絕望的代名詞。

《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不是關於死亡的恐懼,而是一次次直視死亡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與之共處的練習。郭強生在書中,以長年照護父親、直至雙親辭世後的「失語期」爲背景,從個體經驗出發,重新思考死亡的樣貌、意義與我們與死亡之間的距離。

▲郭強生在《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一書中描繪了他在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經歷親人離世的過程。(圖/pexels,下同)

「長期照顧」與「失語孤獨」狀態的誠實書寫

郭強生對死亡提出一種截然不同的凝視方式,他拒絕將死亡簡化爲悲劇或恐懼的終點,而是試圖從中尋找關係的轉化、情感的重構與生命的反照。在書中,他將死亡視爲「與過去關係的一種結束,也可能是一種未竟之事的開始」,這樣的詮釋讓人意識到,死亡雖然關上了對話的大門,卻也開啓了省思的空間。郭強生透過「念」「思」「願」三個章節結構,層層拆解自己與親人之間的關係、記憶與情感糾結,展現了哀悼不只是懷念,而是一種深度的自我對話與和解。

在照顧父親長達十年的過程中,郭強生逐漸將自己置於一種被責任與情感雙重壓迫的位置。他不僅面對父親逐漸衰弱的身體,也面對自己情感耗盡與語言崩潰的邊緣;在父親離世之後,他進入一段自述爲「喪失語言」的沉默時期,無法書寫、無法傾訴。在這些描寫中,讓人看到了死亡不只是對失去者的打擊,更是一種對照顧者主體性的巨大耗損。

生命有限之內的自由與選擇

書中也提出對「孤獨死」的深刻反思,質疑當代社會對孤獨死的污名與恐懼:是否沒有旁人的陪伴就等於失敗?是否所有生命的終結,都需要以他人的見證作爲圓滿?在他筆下,孤獨死不再是恐怖的社會問題,而是另一種尊嚴終老的可能性。他提出,若一個人能在無依之中活到最後,那或許代表他曾經有能力獨立地活着。這種觀點顛覆了我們對死亡「理想樣貌」的想像,也挑戰了傳統倫理與社會期待。

郭強生也從個人經驗出發,探討生命自主與死亡尊嚴的社會議題。他在書中提到,臺灣社會中有高比例民衆支持醫師協助終末病人善終,這反映了大衆對「活得久」與「活得好」之間張力的普遍焦慮。書中雖未進行法規或醫療制度的深入論述,但透過文字傳達出對生命品質的重視,以及人們對於「決定如何離開」的渴望與不安。他將這種討論落實在對父母生命歷程的回顧中,也思索自身的未來:如何寫下預立醫療決定、如何減輕對下一代的負擔、如何讓自己有尊嚴地離開。

《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不只是郭強生對父母離世的哀悼,更是在面對死亡之時,提出一種關於「如何活着」的深刻提問。他的筆觸一如既往地冷靜而細膩,文字沒有誇張煽情,卻足以讓人在靜默中動容。這本關於死亡、孤獨與愛的書,提醒着我們:死亡未必是冰冷的終結,它也可以是一種溫柔的完成。

延伸閱讀

「我們有幸擁有這一天。」《心之道》:穿越心之風景,找回活着的溫度

【告別】專訪臺灣安寧之父賴允亮: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用生命孕育生命、教導生命

※本文由人物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