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草根領袖”陳宇發聲:30年超級牛市起點在即,橫盤市場裡也有“躺賺”機會
在中國私募圈裡,“接地氣”的基金大佬如但斌、林園等,總能享受着“極高關注度”。他們的鮮明觀點,時常對大衆投資人有着這樣、那樣的影響。
神農投資的陳宇,在社交平臺上亦是大V,在投資社區中有着一定影響力。同時,作爲基金經理,陳宇近幾年的產品操盤業績較爲出色,也因此吸引了許多關注目光。
他甚至還親自“上網帶貨”,沉浸式體驗電商直播平臺的投資價值······
近日,私募“常青樹”陳宇參與了一場投資者交流活動,對A股投資進行了一番展望。我們將內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以第一人稱,有刪節)、
我認爲,現在A股正處於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投資時點。
回顧美國曆史,你會發現從1965年到1983年,美國股市經歷了一個長達十幾年的“A型走勢”——大幅下跌後的漫長震盪整理,這與我們過去幾年的市場走勢極爲相似。
但關鍵在於,從1975年開始,美國股市便逐步轉爲震盪上行,而自1983年之後直至2020年,開啓了一輪長達近40年的超級牛市。
我判斷,A股市場現在也正處在類似階段的後半段——或是震盪向上的初期。一旦我們在AI和半導體等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再加上我國曆史性進展的實現,那麼一輪偉大的大牛市就有可能噴薄而出。
從現在起到未來30年,我認爲都是投資股市、賺取長期財富的絕佳時機。大家也都熟悉巴菲特和芒格的故事。比如,芒格在1973-74年間的淨值回撤甚至超過了標普500的跌幅(標普跌48%,他跌超過50%),但他在1975年就迅速反彈回來了,1976年則全部押注和巴菲特一起重倉出擊。我們現在的時點與之非常相似。
未來或複製“519行情”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不能拿自己和美國比,那就看看亞洲的市場。
比如,日本市場也經歷了漫長的調整期,跌了將近20年。但即使如此,它最終也迎來了一輪結構性的大牛市。這說明,大型經濟體的走勢往往遵循類似節奏:上漲許多年、調整許多年,再開啓下一輪上升。
我們國家從改革開放開始到現在,已經歷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長,如今進入了一個調整期,這是經濟規律所致。而調整期過後,所謂的“豔陽天”終將來臨——這幾乎是經濟週期的必然,只要地球不爆發核戰爭就好。況且,中國作爲當今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也沒有人真敢輕啓戰端。
就技術走勢而言,日本股市過去也經歷了A型走勢、暴跌、然後橫盤震盪。雖然跌幅高達82%,但實際上後期波動反而穩定許多,還出現過明顯的反彈。我判斷我們也即將迎來類似的反彈,甚至可能複製“519行情”的路徑。
1999年“519行情”啓動之初,同樣處於內外部變化之際,A股一度大漲,隨後橫盤迴踩7個月,之後又迎來長達18個月的反彈行情。現在我們也處在類似的狀態,內外變化已經消化,市場即將向上突破。
政策層面,各種跡象也在釋放積極信號。比如穩定幣的推進,就隱含着“放水”邏輯在其中。
橫盤市場也有賺錢機會
因此我認爲,未來一年半內A股市場大概率將維持樂觀趨勢。當然,投資也要保留反向思維:即便如同日本那樣陷入長期橫盤,也不是壞事。因爲即便在震盪市中,結構性賺錢機會依然存在。
比如過去六年,你能找到哪門傳統生意能穩定年賺30%嗎?股市裡就有可能實現。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衰退期也誕生了許多大牛股,而且集中在幾個個方向:
其一,高端製造業與科技出海:以豐田爲代表的汽車製造業,以及像基恩士這樣專注於高端傳感器的公司,代表着日本科技力量的全球擴張;
其二,新消費崛起:比如優衣庫母公司迅銷等企業;
其三,醫療與生物科技:在老齡化趨勢下,如泰爾茂、武田製藥等專注高端醫療的企業脫穎而出。
如何尋找“躺賺”機會
以日本新消費投資爲例,具體來講,新消費的崛起正呈現出幾個鮮明的方向。
首先是“極致性價比”的崛起,代表企業如優衣庫,通過簡約高質的產品和高性價比戰略,成功穿越經濟週期,吸引了廣泛消費者,其母公司迅銷的股價在這一邏輯支撐下上漲上百倍。
第二是圍繞IP的“情緒價值消費”,對應年輕人“躺平”、尋求精神慰藉的文化趨勢。以萬代南夢宮爲代表,通過深度運營動漫、遊戲IP,構建起強大的粉絲經濟模型,股價也實現了5倍增長。
第三則是“口紅經濟”所代表的女性消費升級,比如資生堂等公司,圍繞女性用戶對美的長期追求展開佈局,也實現了顯著回報。以上三類新消費趨勢體現出:即便在經濟結構調整期,消費股依然具備強大的穿透力和成長性。
再來看與老齡化密切相關的製藥板塊,其上漲具有更強的普遍性和確定性。醫藥的“板塊確定性”尤爲重要。市場正在呈現“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狀態,只要方向選對,就有可能實現“躺平賺錢”。
例如武田製藥在1996年到2000年間上漲了7倍,而當時日本整體股市仍處於震盪之中。這段走勢,很可能映射着未來幾年A股創新藥企的發展節奏。即便市場整體波動,但優秀的創新藥公司仍可能持續向上。因此,我判斷未來三年是創新藥投資的重要窗口期。
所以,中國投資者需要聚焦結構性機會,即使在“原地踏步”的市場中,也依然能實現資產的穩健增長。
尋找另一個“科技大廠”
放眼更長週期,我們正處於三大結構性投資浪潮的起點:智能化、健康、消費升級。
首先是智能化。這不僅是技術趨勢,更是工業與社會結構的徹底重構。它比信息化革命更深遠,正推動我們從“工具時代”邁入“智能時代”。
在這一進程中,中國與美國構成AI產業的“兩極”:美國在於“0到1”的原始技術突破,而中國則擅長“1到100”的落地與放大。
中國擁有完整的製造鏈、大量工程師紅利、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等優勢,只要能獲取關鍵底層技術,一旦形成突破,便可快速捲起來,再反向輸出全球。這一套路徑在光伏、動力電池、電動車、甚至智能手機上都已經實現,接下來極有可能複製到人形機器人、大模型等新領域。
一旦中國的算力限制實現重大突破,相信在未來三年內,AI領域必將爆發一輪巨大的主升浪,並將催生一家類似騰訊一樣可以實現千倍回報的偉大企業。
未來“3億人”的紅利
中國未來最大的結構性紅利,來自於60後、70後這3億人的老齡化浪潮。
他們在買車時推動了汽車產業騰飛,買房時造就了房地產的繁榮,如今即將進入“買藥”階段。
這3億人,是“能消費、願消費、必須消費”的人羣,將持續拉動醫療健康領域的需求釋放。從2022年起,我國每年將新增超過2500萬退休人羣。醫療支出將進入長期剛性增長階段,而我國衛生總費用已接近10萬億元,並以每年近1萬億元的增量不斷擴大。
這種體量與確定性,是當前任何其他行業所難以比擬的。即便醫保控費壓價,也無法阻擋其擴容趨勢,同時商業醫療險的普及將進一步打開空間。這是一個堪比房地產起點的超級賽道,未來10年,這裡將是誕生大市值公司的核心領域。
事實上,中國醫藥產業自2015年、特別是2017年起已完成了初步投資佈局。從2020年起,對外授權(BD)開始爆發式增長,到了2024年,累計BD金額已接近500億美元,這意味着我們的創新藥已經被全球市場認可,並具備產業化輸出的能力。
而更具象的趨勢是:一批科學家。他們在國內接受最嚴苛的學術訓練,在海外大廠歷練後,看清規則,回國創業,憑藉政策與資金扶持,開發出全球領先的新藥,再賣回美國市場。這一模式已經十分成熟,正加速形成“中美醫藥商業閉環”。
所以說,時代真的已經到來了。真正的問題不是有沒有機會,而是你能不能看懂機會、抓住機會。
在中國這樣一個仍有巨大人口紅利、工業系統完整、創新勢能強勁的國家裡,結構性機會無處不在。你沒賺到錢,很可能不是因爲沒有風口,而是因爲沒有準備好迎風起飛。新消費、智能製造、生命健康,這三大趨勢幾乎註定是未來十年最值得重倉的方向。我們要對這個時代,充滿信心。
如今股市=20年前的房地產市場
今天的年輕人,面對新消費的選擇,他們更在意情緒價值。從哪吒、黑悟空到拉布布,這些新一代文化符號,正在構成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消費IP,印證了這個方向的正確性。與此同時,中產階級的崛起也進一步推動了極致性價比的零售模式快速發展。
而我們的60後、70後的大叔大媽羣體,如今也開始買黃金、買中國品牌的奢侈品了。從這些現象中你可以看到,雖然表面上某些行業或商家生意看起來清淡,但只要你細心觀察,依然能看到風起雲涌的機會,“新極品”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在我們成長的年代,像任正非、柳傳志這樣的人物抓住時代風口,創造了屬於他們的工業傳奇。他們那一代企業家,靠的是膽識與實幹精神,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而我們今天所投資的一代創業者,很多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不僅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接受的是頂尖的國內外教育,還成長於高度現代化的國家工業體系中。這一代人,有眼界、有能力,有14億人口規模的大市場做基礎,具備創造出下一波產業奇蹟的潛力。
他們可能還未被外界充分關注,但我堅信,這一代會出現新的英雄、新的奇蹟。而我們,有機會成爲這個浪潮的早期見證者與參與者。所以說,有奇蹟、有英雄、有機會,爲什麼不來投資?今天的股票市場,在我看來,就等同於20年前的房地產市場。
我認爲今天根本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投資,只要你選對方向、選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