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拉片——數字洪流中的實體影像文藝復興

《攝影的探討》

「總第三期」

在數字影像觸手可得的今天,一種早已停產的攝影介質——撕拉片(即顯膠片),卻在社交平臺和二手市場悄然翻紅,7元一張的撕拉片直接漲價到300元一張。人們追逐着它獨特的成像質感,甚至爲一張相紙搶破頭。這場看似“復古倒退”的熱潮背後,實則是一場關於影像本質的覺醒運動。

工具之死:撕拉片從實用到消亡

撕拉片的誕生本是一種保障工具。20世紀中期,寶麗來等品牌推出即撕即顯的膠片技術,讓攝影師能快速檢驗成片效果,成爲專業領域的實用工具。然而,隨着數碼相機普及,即拍即看的工具屬性被徹底替代,撕拉片在2008年前後全面停產,成爲技術迭代的犧牲品。

數字時代的悖論:越便捷越沒有儀式感

如果玩攝影比較久的,會有這樣一個印象,在數碼相機已經全面普及之後,有過一段LOMO風潮。

LOMO膠片開盲盒似的成像風格,以及獨特的成像瑕疵,成爲了當時很多攝影玩家的一種表達自我,表達與衆不同,表達儀式感的玩法。

這可以說是第一次攝影對於便捷的反擊。

這幾年當手機讓拍照變成零門檻的日常動作,更多的人接觸並且愛上了攝影。影像的泛濫反而催生了新的需求。人們開始抗拒千篇一律的數碼完美。更多人要追求攝影藝術民主化,要低門檻的個性化表達。所以理光GR、富士相機用膠片模擬濾鏡都是這樣的神器。隨着門檻一降再降,CCD卡片機因獨特色彩被年輕人追捧。這些現象揭示了一個真相:當影像創作過於容易時,追求個性表達是必然的結果,哪怕個性就是缺陷本身。

不過有一點,很有意思。早年數碼相機讓一些人涌入攝影領域,但是還是要有不小的學習門檻。所以個性表達出現在了LOMO這樣需要不低門檻的設備上。

手機攝影帶來了特別大量的人進入攝影領域,但是因爲手機太容易了,所以個性表達的門檻變成了,直出有特殊色彩的理光GR、富士微單膠片模擬,甚至是傻瓜CCD相機……

門檻真的是越來越低。

低到一定程度,攝影圈專業一些的圈層就會覺得很奇怪。這也是爲什麼CCD卡片火起來的時候,大家紛紛質疑。

但我現在理解了。

個性化表達的情緒價值是非常高的,大量非專業人的涌入,會讓這種表達門檻一降再降。

實體文藝復興:從拍立得到撕拉片的符號價值

數字影像普及還會帶來一個東西——實體介質的迴歸。拍立得相紙全球缺貨、一次性膠捲相機限購,印證了人們對物質載體的渴望。撕拉片在這場浪潮中成爲終極符號——它不僅是照片,更是一件“製作過程充滿儀式感的藝術品”。拉開相紙時未知的成像效果,讓每次拍攝都成爲開盲盒般的驚喜,這種“不確定性的浪漫”完美擊中了情感需求。

結語:技術輪迴中的人文反叛

20年前問我膠片還是數碼?剛剛接觸攝影的我果斷選擇了數碼。

10年前問我手機還是相機?剛剛開始教攝影的我果斷選擇了手機。(彼時彼刻我不太認可手機的影像表現,但是那一年我找來了李白兔子老師教手機攝影,並且將其作爲未來最重要的方向,沒有之一。)

這兩年問我AI可以嗎?我說誰不AI誰就完蛋。

對於影像的進步,我們一定要擁抱未來。

但另一方面,因爲越來越多的人用影像表達自己,表現出了攝影作爲一個最爲大衆的藝術形式的易得性。

同時,人也從語言、文字、歌唱的表達之外多了一種極低門檻的圖像化表達方式。

那麼勢必,影像表達的多樣性就會更加頻繁呈現。

所以撕拉片的翻紅絕非簡單的懷舊。從LOMO運動到膠片復興,每次技術革命都會催生對抗標準化的美學起義。當算法可以一鍵生成完美照片時,人類反而更需要不完美的真實——那些帶着溫度的手工痕跡,正是技術洪流中我們緊握的救生繩。這場復古狂歡的本質,是一場關於“爲何而拍”的集體反思:當影像迴歸到記錄、表達與共鳴,或許纔是攝影最原始的浪漫。

我理解這一切,因爲放我在寫這句話時,我回頭凝望冰箱上貼着的N多張拍立得照片,這就是影像帶給我的情緒價值,這就是影像的意義。

我用佳能微單,我用徠卡旁軸,我用哈蘇500機身和數碼後背,我也用120膠片。我用各種各樣最新的影像手機,我也用拍立得,我還用一次性膠片相機,有機會我也想試試撕拉片。

每一種影像形式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感受,我愛影像,何必拒絕影像的某一面呢?

附:

2025年5月13日1039行走天下節目內容概要。

前幾天在交通廣播做了一期節目,和@主持人徐冉 一起聊了聊撕拉片。

節目都是即興發揮的,但是整個邏輯如下。

1、撕拉片是什麼,怎麼來的。這個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2、數碼影像的到來,讓更多人接觸了攝影。也讓撕拉片原本的工具屬性消失,最終停產。

3、但是更多人因爲數碼相機接觸了攝影,也開始追求個性。於是在2000年代,LOMO相機有過一段復興——但是還是門檻挺高的。

4、手機影像來了,讓更多人接觸攝影。也讓數碼相機的非專業市場逐漸丟失。數碼相機逐漸回到專業賽道。

5、但是更多人接觸攝影,也有更多人追求不一樣。需要更低門檻的個性表達,比如GR比如膠片色的富士……甚至是CCD卡片機。

6、更多人接觸攝影,拍立得也跟着火了,相機難買,相紙難買。一次性膠捲相機跟着也火了,甚至要限購。因爲實體的照片,往往更有意思。

7、於是撕拉片跟着火了,一點也不意外。因爲影像的易得性決定了這是最大衆的藝術形式,因爲影像的文獻性決定了照片作爲載體非常值得保存,因爲影像的符號性決定了畫面的內容打動人心。

8、影像不止追求畫質,那只是外在的。內容和情緒纔是真核。外在還包括了影調,色彩……甚至未知的成像效果,開盲盒也是吸引人的。

9、看着自己冰箱上貼着的一次性成像照片,或者打印出的數碼照片。想想20年前,冰箱上什麼都沒有。這就是生活更多彩的表現,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如果您有喜歡的照片,或者攝影師的故事

歡迎投稿

一經採用稿費從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