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活不用人

分享個有趣的帖子。

就今天沒事刷知乎,發現一個帖子,帖主說自己做了十幾年電商,賺到了不少錢,最高峰的時候,公司用了上千號人,野心勃勃。

但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所謂的賺錢,也不過就是自己趕上了風口,但自己沒有認識這是風口帶來的錢,而是認爲是靠自己能力賺的錢,最後跌了個大跟頭,公司瞬間就不行了。

後來帖主還是緩過勁了,他當時在危機關頭,直接把公司所有人都裁了,就靠着自己硬給頂了過來。

現在他還是做電商、只是不再盲目擴張了,把之前賺到的錢一部分拿去投資了。

他也對過去的生意進行了覆盤,認爲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盲目擴張。

因爲當時生意好,他沒意識到自己站在風口上,就習慣性的堆人,但覆盤發現人多了反而效率並沒有上升,算下來僱人是不值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之前這種玩法,因爲僱傭人數多,只要現金流略差一點發工資的壓力就很大,導致着他每天都很焦慮。

因爲他每天一睜眼都是上百人要吃飯,現在他也想開了,團隊直接縮減到了8個人,輕資產,就維護維護老業務,如果碰到新機會就自己上,需要了再招人,這樣算下來活得最輕鬆。

其實這種模式,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生意模式,美國、歐洲、日本那邊,都有這種開了十幾年、幾十年的小公司,人數都在百人以下,歐美那邊把這個叫做小而美。

最後貼主也分析了,就現在他觀察到的生意,除了製造業,帶着銷售性質的公司都不需要很多人手,看到機會就可以幹,錯了就立刻撤,這是最穩定的商業模式。

這個模式成立與否呢?

也成立,投資領域,巴菲特最早投資圈子就他和一個老夥計,倆人撐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

而現在新興的科技領域,宇樹科技,deepseek,團隊規模也不大,但也不耽誤賺錢。

當然,這種模式有沒有缺點?

也有,但缺點不一定是對企業。

企業用人,對應着的是社會就業,你這邊用人少,那麼就業的人就少了,就業環境就差了,像是馬斯克這種說的一個企業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可以裁掉的言論就被互聯網的網友給噴慘了。

網友噴的點也很簡單,就跟大家拉屎用紙一樣,你知道70%的紙張面積會浪費,但你如果沒有用70%的紙張,那麼你的手就會沾上屎。

當然,我觀察馬斯克的意思是完全不把這種批評當回事,人家要學印度,粘上屎洗洗就行。

當然,這種討論本身就是意氣之爭,大家各有各的屁股,誰也說服不了誰。

但不管我們站在那邊,其實都應該能發現。

就現在發展起來的生產力進步,能給到的造富羣體,也是越來越少了。

最開始改革開放,你參與外貿,進廠打工,當個製造業工人就能賺錢。

再後來房地產神話,你參與房地產上下產業鏈也能賺錢。

再後來互聯網浪潮,你參與互聯網上下產業鏈也可以賺錢。

但到現在科技AI大模型,你就必須得參與到AI創業公司才能賺錢。

改革開放,給到的是一個過億人羣的造富機會,房地產神話,給到的是一個過千萬人羣的造富機會,互聯網浪潮,可能就只有百萬人羣了,而科技AI大模型,可能就是幾萬人,甚至幾千了。

當然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更多新職業的出現,但就目前的發展階段,好像新職業的出現還需要一點時間就是了。

1. 保險板塊算是徹底回來了,因爲前段銀行板塊的集體上漲,所以大金融板塊市場關注銀行板塊會多一些,但保險板塊現在也慢慢上來了,平安已經跑到了60塊靠上走,跑到了當時9.24行情高位了。

2. 白酒板塊還是在底部徘徊,按照歷史分位來說現在已經是歷史低位了,後續會不會有個回補現在看下來還很難說,因爲也有人在說一個點,就是現在白酒的應用場景也是越來越窄了。

一個是年輕人現在不喜歡喝白酒了,另一個是違規吃喝現在看下來還是繼續在高壓線,公務宴請這塊需求實際還是繼續被壓的,最重要一點是結婚率下降後,其實傳統用菸酒大戶的婚慶行業,這塊的需求也在下降。

白酒可能最終能反彈一些,但想要回到歷史性高位,我個人認爲需要很多時間來實現,至少如果出現下一輪牛市,白酒絕對不會佔c位。

3. 有朋友問我如果市場出現牛市,那麼哪個板塊漲的最快,我的想法也很簡單:

20%漲幅的股票肯定是漲最快的,因爲在市場資金短期膨脹下的情況,百分之二十的漲跌限制股票一定要比百分之十的漲跌限制股票要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