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滑治癒 節奏藍調回潮
北京的一家R&B酒吧現場 周杰倫的第三張專輯《八度空間》 陶喆的專輯《David Tao》
近兩年,R&B(RhythmandBlues的簡稱,意爲節奏藍調)曲風播放量顯著增長,相關主題酒吧和演唱會在各大城市興起。對00後來說,它是放鬆心緒的“鬆弛劑”,也是對經典的再創造;對80後、90後來說,它喚起的是青春記憶。跨越代際的共鳴,讓R&B在快節奏時代重新成爲情緒與審美的共振場。曾經的“絲滑轉音”再次流行,既是音樂潮流的迴歸,也折射出年輕一代對真摯表達和氛圍感的追求。熱潮之下,R&B如何保持吸引力,正成爲新的話題。
曲風回潮
R&B成爲年輕人“新寵”
今年5月,北京望京一棟寫字樓裡,一家名爲“十點半”的小酒吧點亮了夜色。這裡沒有喧囂的燈光與特效,主打零距離沉浸式體驗;“遞麥”“開放麥”等形式,把聽衆從座位上請到麥前,與歌手在同一節拍上呼應。
22歲的王惠又一次和同學坐在離舞臺最近的位置,她笑着說:“我們都是華語R&B的樂迷,酒吧作爲一個場景,連接了我們的共同愛好。”從這個小小的場域望出去,可以看到一股更大的潮流正回捲而來——沉寂多年的R&B,重新成爲年輕人的“新寵”。
這種回潮不止於一個夜晚的熱鬧,也不止發生在一座城市。線下,R&B主題酒吧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城市涌現,樂迷平日就能“過把癮”;作爲演出市場的“硬通貨”,R&B風格歌手的演唱會一票難求已成常態。線上,同步呈現出強勁增勢:截至2024年年初,音樂平臺上的R&B主題歌單最高播放量接近4300萬,是熱門Hip-Hop、流行等主題歌單的4倍。熱度從現場擴散到平臺,再從平臺反哺現場,形成“線上-線下”的雙向奔赴。
R&B以強烈的律動、注重情感表達與即興演奏見長,常吸收爵士與流行等元素,旋律絲滑、節拍明快。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R&B通過唱片、電影和廣播等渠道進入華語地區。彼時,一首《飛機場的10:30》火遍大江南北,併成爲千禧年華語樂壇巔峰時期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來,R&B也經歷過一段漫長的低潮。2010年後,搖滾、電子、說唱等風格成爲主流場景音樂;當“30秒高潮片段就能決定一首歌的命運”成爲平臺邏輯時,R&B賴以生存的節奏律動與細膩轉音在碎片化消費中顯得“不合時宜”,一度淡出主流舞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如今的回潮更能呈現出逆風翻盤的意味:當年輕人重新追求“完整的情緒”“可被共振的氛圍”,R&B提供了恰到好處的入口。
代際的交匯,正是回潮的鮮活註腳。作爲資深的R&B樂迷,85後的彭傑記得,2002年夏天的淅瀝細雨裡,他蹬着自行車騎十幾裡去唱片店,買下週杰倫的《八度空間》。那是一個需要“找”的年代——許多樂迷跑到賣盜版碟、打口碟的攤位上,淘來外國R&B歌手的專輯以解渴。彼時“現場”概念淡薄,演唱會價格不菲,啓蒙多來自唱片與MP3,難以在現場感受音樂的即興魅力。
“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時候不一樣了。”彭傑說,如今手機上的音樂平臺觸手可及,線下R&B演出也豐富得多:從主題酒吧到小型Live,從城市到商圈,隨時都能被節拍裹挾。“十點半”這樣的場所,正是這股變化的縮影:它讓R&B不再只屬於耳機和播放器,而是在夜色與合唱裡,回到人與人的互動之中。
情緒共振
“感覺這首歌就是在唱我”
R&B爲何會回潮,年輕人又喜歡它什麼呢?王惠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與R&B風格有關,其明快、充滿動感讓自己覺得很治癒。“偶爾比較‘卷’的時候,R&B特有的shuffle節奏、絲滑和聲帶來‘不費力’的聽覺按摩。R&B像羽絨被,裹住我一天的電量焦慮。”
“鬆弛感”自然契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心理訴求,而“懷舊情緒”也是很多人喜歡R&B的原因。
“有些歌曲可能是靜靜的溪流,也可能是洶涌的江河,但R&B是水上的波紋,一點落下就會一圈圈地散開,不斷地跳躍,不斷地顫動。”仍在上大學的園子對北青報記者表示。
園子覺得,華語R&B對於80後、90後來說,可能是一種個性、小衆潮流的感覺。但對於00後來說,喜歡華語R&B更像是一種“文藝復興”,因爲同齡人更多的還是“往回聽”。
“現在時代節奏太快了,今天流行這個、明天流行那個,什麼都存不下來,就會給人一種過去留下來的東西很好很不錯的感覺。”園子說。
和王惠、園子喜歡R&B的原因不同,同爲00後的小咩覺得“華語R&B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
小咩表示,自己的R&B啓蒙來自歐美歌手,小學的時候,第一次聽到R&B的曲風,當時就覺得很有律動和節奏感,雖然聽不明白歌詞唱的是什麼,但會情不自禁地跟着搖擺。從那之後,他就一直在聽R&B風格的英文歌。
小咩說,自己轉向華語R&B是在大一的時候。那會兒他常在宿舍一邊聽歌一邊寫作業,覺得歌單裡存的那些歐美R&B有點聽膩了,就找了一個隨機推薦的歌單。“當播放《飛機場的10:30》的時候,我立馬打開本站雲音樂界面。很新鮮,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就此開始聽陶喆,聽方大同,聽周杰倫,聽王力宏。”
小咩覺得,自己愛上華語R&B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共鳴”。他表示,自己聽了那麼久的歐美R&B,很少有共鳴感,大概率是因爲自己英語不好;而華語R&B的歌很容易讓他產生情緒共振,以至於有些歌被他反覆聽了上百遍。“每一次都很感動,我會感覺這首歌就是在唱我,或者說,我能理解它一個個轉動的音符背後或直白或婉轉的情感。”
“現在的年輕人面對快節奏生活,反而更想聽點有‘情緒值’的音樂,而R&B正好能提供這種內斂、細膩的感受。正是因爲大家對‘氛圍感’追求越來越強,自然也就讓R&B這種富有情緒色彩的音樂受歡迎,所以一首R&B歌只要適合‘氛圍感’,就能迅速在平臺上火起來。”在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李小瑩看來,很多R&B經典風格強調旋律性強、情感真摯,有一種“溫柔又酷”的氣質。
此外,新一代華語歌手也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R&B元素,讓R&B在中國有了更本土化、年輕化的新表達。
由此,R&B的回潮具備了更完整的邏輯鏈條:有記憶的底座,有低谷的反差,也有場景的託舉和數據的印證。跨越代際的共鳴,讓R&B在中國重新成爲情緒與審美的共振場,也把這門講究律動與情感的音樂,重新推回聚光燈下。對00後而言,它成了可觸可感的“鬆弛場”,爲日常情緒提供一種絲滑的安放方式。
代際差異
00後樂迷已不止於聽
談及樂迷的代際差異,彭傑覺得,之前的歌手創作,其實是有着專輯崇拜的,他們希望用整張專輯去講一個故事。相應的,之前的樂迷也會非常注重一整張專輯的聆聽。“你如果聽陶喆的歌,你一定沒有聽過《AirportTakeOff》,因爲它只是《DavidTao》專輯開場的一個環境音,或者你可以理解爲一個鋪墊(飛機起飛了),接着下面的歌就是《飛機場的10:30》,然後是《AirportArrival》(飛機到達了),然後就開始戀愛(《愛,很簡單》),感情受挫(《沙灘》)……你可以去對它進行一個完整的解讀。歌手想‘掰開了揉碎了,講給你聽’。”
對於這種按專輯聽音樂的方式,彭傑熟門熟路。他告訴北青報記者,林俊杰有一首歌叫《7千3百多天》,講的是他出道20年來的故事,還有一個專輯叫《100天》是講在創作這張專輯的100天中,經歷了失聲等挫折的故事。陶喆的《黑色柳丁》專輯介紹,開頭就寫兩年半沒有新作推出,那個時候好多歌手的專輯簡介都有類似介紹。“現在社會的節奏和大家消費音樂的方式已經不太能接受歌手錶達如此長週期的東西了,也很難看到類似於周杰倫‘范特西’音樂世界那樣的作品了。”
和彭傑不同,園子覺得,自己作爲一個P型人格(偏好感知)的人,並不按專輯聽,喜歡的就是那種雜亂無章的不確定性。聽到和自己的生命律動很契合的歌,就會收藏下來反覆聽,也會好奇創作者當時的生活狀態,想知道他們是不是當時也經歷着自己正經歷的這些事?
“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現場’,尤其是對於R&B這個曲風的歌曲來說,每次現場的即興演唱和改編以及聽衆的合唱,都能迸發出不一樣的感覺。因爲視頻媒體的蓬勃發展,如今的00後相比前輩們,有更多的渠道去享受‘現場’。”小咩告訴北青報記者,比如陶喆的《Melody》,自己最喜歡的不是專輯版,而是2003年SoulPower臺北演唱會版本的,《飛機場的10:30》最喜歡的是2003年SoulPower香港演唱會版本的。還有方大同的《LoveSong》,他最喜歡的是2011年香港演唱會版本的。
王惠告訴北青報記者,R&B樂迷已經不止於“聽”,現在有不少R&B風格的歌曲被剪成了vlog背景音樂、戀愛短片的BGM,甚至是穿搭視頻的背景音。她自己非常喜歡陶喆,就經常在短視頻平臺刷到各種翻唱版的《普通朋友》。
在李小瑩看來,00後翻唱老一代華語R&B歌手的作品,背後折射出的是新世代對音樂文化的再認同和再創造。音樂的流行總是“潮起潮落”,00後成長過程中雖然接觸的是多元風格,但他們在審美逐漸成熟後,往往會“回頭看”經典。00後的翻唱,不只是模仿,更是一種再解讀。比如,00後翻唱《普通朋友》《愛,很簡單》時,會加入新的和聲、編曲、情緒表達,呈現一種屬於自己的視角,是對老作品的一次“轉譯”,使其聽起來更“潮”。
未來方向
想要“彌新”一定得能“歷久”
R&B回潮不只帶火經典,促成對經典的再解讀,也把不同年齡段的樂迷連接在一起。“00後從R&B裡觸摸到了上一代的青春印記,80後、90後則在年輕人對這種音樂的熱愛裡,照見了自己曾經的純粹模樣。”小咩說。
R&B如何歷久彌新?在李小瑩看來,如今的華語R&B,早已不是單一風格的“情歌藍調”,而是變得更多元、年輕、混合與個性化。如果要給它一個形象,它就像一個“多面融合的新派都會青年”,帶着潮流感、情緒力和文化自覺。現在的R&B歌曲,更像是一種“聲音氛圍藝術”,是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也被稱爲“網生代”)情緒表達、個性態度與審美品位的集中體現。
李小瑩認爲,要讓華語R&B歷久彌新,需堅持本土化、現代化和技術化的發展方向。比如,將方言融入歌曲、採樣本地聲音環境,將地方記憶轉化爲新的節奏和音質;跨越界限與電子等其他風格融合,創造全新的聽覺體驗;利用AI合作創作歌曲、通過區塊鏈發行NFT等,將創作、發行、消費過程轉變爲一個可持續發展、可重新混音的生態系統,從而讓華語R&B從復古的復興進化爲不斷髮展的本土節奏。
作爲一個偏向老派華語R&B的樂迷,小咩覺得R&B想要“彌新”,一定得能夠“歷久”。“老一派華語R&B歌手的創作水平仍然高於現在的一些歌手。當代華語R&B要創新,也需要去向老一輩學習,瞭解在他們的那個時代背景下,是如何創作的,他們那時的創作品質如何培養和實踐。可以開發一檔綜藝或真人秀,邀請一衆老輩R&B大咖和當下華語R&B的火熱新人,讓他們教學相長。”
王惠認爲,R&B要“歷久彌新”,不是讓老R&B音樂人的轉音技巧一直保鮮,而是讓當下的年輕創作者有話筒、有舞臺、有飯吃。
如今,AI的應用讓寫詞譜曲成爲一件人人觸手可及的事情,未來R&B會走向何方?對此,李小瑩表示,人工智能在音樂創作、虛擬歌手、合成音色等領域的應用,確實正在深刻地改變R&B乃至整個流行音樂的創作邏輯、產業生態和審美認知。
對於R&B這一傳統上以“情感表達”“聲線魅力”爲核心要素的音樂類型而言,人工智能的參與並非取代,而是一種“重構”。人工智能不會終結R&B的情感魅力,但它將重塑R&B的創作方法、聲音審美和藝術身份,使人類創作者轉變爲“情感導演”,而虛擬聲音則成爲“情感演員”。
(應受訪對象要求,文中彭傑、園子、小咩爲化名)
本版文/本報記者朱健勇實習生秦夢洋
統籌/林豔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