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毒品處遇國際論壇!臺美聯手反毒深化司法戒癮合作 中文版授權登臺

臺美雙方近年聯合緝毒與司法戒癮處遇合作逐年增加,法務部與美國毒品法庭專業人士協會等共同舉辦「臺灣司法毒品處遇國際論壇」,探討毒品處遇的最新國際趨勢與本土化策略。論壇中發表「美國毒品法庭關鍵要素」及「美國成年治療法庭實務運作準則」中文版,我國是第一個取得中文版授權的國家,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也肯定這可成爲國內緩起訴戒癮治療的重要參考指引文件。

法務部與衛生福利部、美國毒品法庭專業人士協會、美國聯邦緝毒署教育基金會、臺灣毒品處遇政策學會、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臺灣高等檢察署共同舉辦「臺灣司法毒品處遇國際論壇」昨邁入第七屆,來自司法、醫療、社福及學術等多領域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參與,論壇着重臺美合作經驗的借鏡與應用。

論壇議題涵蓋美國實務經驗、臺灣本土實踐驗收、制度檢討與政策建構,以及心理輔導與新興毒品的應對策略。近日美國大規模動員境外掃毒,聯邦緝毒署前署長湯瑪士·哈里根(Thomas M. Harrigan)演講,分享國際面臨毒品的嚴峻挑戰與最新策略。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指出,論壇議題與「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第三期計劃息息相關,透過臺美實務專家學者的對話,讓執行層面更加具體落實,並且提供修法建議參考。他也高度肯定臺灣毒品處遇政策研究學會翻譯發表「美國毒品法庭關鍵要素」和「美國成年治療法庭實務運作準則」中文版,認爲可成爲國內緩起訴戒癮治療的重要參考指引文件。

臺灣毒品處遇政策研究學會李聖傑理事長表示,此中文版是美國毒品法庭協會的經典文本,彙整治療法庭和處遇計劃所需的實務指南,臺灣是世界上第一個取得中文版授權的國家,這份準則具有重要的實務指引價值。美國毒品法庭協會執行長卡森·福克斯(Carson Fox)上臺見證,並表揚中文版全體譯者,包括主持翻譯及審定的檢察官林達,及律師紀凱峰、律師劉佳穎、博士鄧善娟等人貢獻。

近年來「觀察勒戒」傳出修正改革呼聲,法務部檢察司長張曉雯主持修法場次,北檢檢察官林達針對「觀察勒戒制度的廢止與重建」進行專題報告。林達提到,1980年代初創的觀察勒戒,是因應當時「海洛因」氾濫而設計制度,現在盛行的毒品是「安非他命和新興毒品」應修法推動改革,才能更有效應對毒品情勢,並減少司法繁複的程序。

美國毒品法庭協會營運長瑪莉·凱(Mary Kay),分享美國毒品法庭執行尿檢的實務運作,她提到毒品法庭會依個案成癮嚴重程度、復發風險,動態調整監督方式,來強化個案遵守規範及提升復元成效。北檢、中檢、雄檢和臺東地檢主任檢察官和檢察官出席,分享心理輔導和跨界資源共享治療多元處遇模式,促進跨領域專業合作。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臺美共同舉辦「臺灣司法毒品處遇國際論壇」探討毒品處遇的最新國際趨勢與本土化策略。圖/讀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