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塔不像塔,又不是閣樓不是亭,閔行這座“塔”有故事丨閔行情
閔行
經歷了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傳承
有着豐富的民間文學基礎
它們是民間智慧和經驗的結晶
更是時光在閔行這方土地上駐足
並留下的印記
我們需要去打撈屬於自己的故事
更需要把故事講下去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八季,我們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來誦讀《小辰光,那些故事——閔行民間文學彙編》。今天,你將聽到的是《靜夜閒聽——北橋七星塔》。
據老輩人說,從松江到吳淞這一帶地面,本來應有三座寶塔,其排列形狀就像三隻香爐腳,正好支撐這塊天地。這三座寶塔就是松江火皇塔(即方塔)、龍華塔和北橋的七星塔。但是,由於北橋明心寺長老急於求成,結果使七星塔變了樣。
那一年三月,明心寺衆僧化緣籌得數千斤青銅,在鑄匠姚恩的監造下,製成了一口大銅鐘。這消息一傳開,被魯班的一個弟子聽到了,他打算到明心寺再造一座七星寶塔,使銅鐘有個適當的安置之處,爲北橋增輝。
這木匠師傅來到北橋,察看好地形,就和長老談起了造塔的打算。長老一聽,正中下懷,因此催促趕快動手,說是到三月廿八廟會時要舉行揭塔儀式。
木匠見離廟會日期還有七天時間,勸長老不必如此性急,但長老卻出言不遜,非要如期造成,否則就要趕木匠離開廟門。木匠見長老這種樣子,當下也不多計較,只是提出一條規矩:七天之內誰也不得過問此事,若有違反,寶塔則無法造成功了。長老口頭同意了。
幾天過去,木匠每天除了吃就是睡。長老心裡很急,但面上只得裝作若無其事。一到晚上,就去和木匠談山海經,順便察看木匠的動靜。第四天早上,未等晨鐘敲響,木匠開始收拾傢什準備造塔了。
長老得知木匠已經動工,心裡很高興,自以爲旁敲側擊生了效,因此把木匠盯得更緊了,親自監察木匠幹活的情況。誰知道,長老不看倒還好,一看吃了一驚!只見木匠拿了一段半丈長短的大圓木,用一把無柄的斧頭亂砍亂削着。長老心裡暗暗叫苦,怎奈已立下規矩,不便去幹涉,便一邊說着“師傅慢做”,一邊就退了出來。
次日中午,長老又來查看,只見木匠把昨天的那段木頭砍成了尺把長的一根斧頭柄,地上鋪滿了削下的木屑片。看到這情景,長老忍不住開口責問。長老剛開口,木匠就說:“我們有言在先,你要過問此事,我就……”長老生怕寶塔難造成,只得改口道:“我不過問,只是這一屋木屑,我想派人來收拾收拾。”木匠聽了笑笑說“不必”,就把長老送了出去。
這一夜長老難以入睡,算算日子還剩兩天,而寶塔連影子都不見呢。因此天一亮,又偷偷去觀察木匠動靜。這時木匠還在呼嚕嚕打鼾,直到日頭正中,才迷迷糊糊爬起身來,繼續削他的斧頭柄。長老在門縫裡越看越氣,這哪裡是什麼斧頭柄?簡直比菜刀柄還短!他再也耐不住了,“砰”一聲推門進去,劈頭就問:“你還造不造寶塔?”木匠見長老一臉怒容,嘆息地搖了搖頭,收拾起工具,拿那刀柄般大小的圓木交給長老,說:“長老,俗話說佛門人心靜,想不到你竟連這點功夫還未修成,看來此地無人建塔了!”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木匠一走,長老又急又後悔,手一抖,小圓木落在地上,轉眼陷進泥裡。誰知當夜,這個地方冒起一座三層六角的建築來了。中間一根大圓木,就和木匠開始削的那段木頭一樣長。長老看見這一建築,才醒悟這木匠的來歷不凡,但爲時已晚,從此他把自己的禪房搬進了這座建築的正廳,那口大銅鐘也掛在這圓木下面。長老在此晨鐘暮鼓,一直到坐化 歸天。
木匠師傅與明心寺長老 施瑞康繪圖
這三層六角形“七星塔”說塔不像塔,又不是閣樓不是亭,只得按佛教稱呼叫作幢。當地每年三月廿八廟會,人們也只好把幢當成塔來觀賞,而要看真正的寶塔,還需跑到松江和龍華。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八季,我們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來誦讀《小辰光,那些故事——閔行民間文學彙編》。本書作爲“發現閔行之美”文史系列叢書中“民藝鄉俗”輯中的一冊,從口頭文學到書面文字,在儘量保持民間文學“原始狀態”的同時,緊扣本土特色和風情,當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確能感受到濃郁的民藝鄉俗、生活氣息,感受到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和英雄人物英勇無畏、懲惡揚善的正義力量。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開啓,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周瑞晨
編輯:陳依婷
初審:黃聖源(實習)
複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