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破外交默契 催化團結或仇恨

在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的國防篇中,總統提及美國持續落實對臺承諾,除了過去五年累計卅次的軍售外,還提供超過新臺幣九百億元的無償軍援,並強調美國援助的資金「也能購買臺灣自行研發製造的武器裝備」。關於美國軍援用途的說法,也引發熟悉臺美關係的專業人士對政策真實性與外交分寸的擔憂。畢竟,在美中競爭之下,臺美軍事合作日趨敏感,對於軍援細節的公開表述,更須慎守默契,避免誤解。

以制度面觀之,美國對外軍事融資(FMF)與對外軍售(FMS)計劃,依美方現行規定,原則上僅限於購買美國製造的武器裝備與相關服務。這主要爲了支持美國產業、強化盟友協力操作與戰略一致性。若臺灣真的獲得特例,能以FMF資金購買自制裝備,確實是外交突破;但若相關安排尚未正式公開,或仍處默契階段,則總統的高調說明,恐怕不利於未來臺美間的協商空間,甚至爲美方對其他受援國的平等待遇原則帶來壓力。因此,總統在公開談論敏感軍援安排時,或許應更加審慎拿捏表達的尺度與語境。

更重要的是,若將美國援助臺灣的相關訊息作政治操作,利用資訊不對稱使臺美關係成爲單一解讀,甚至將任何提出不同觀察者標籤爲「疑美」或「失敗主義」,臺灣就很難真正凝聚內部共識。總統強調「團結」,但團結的基礎應是充分的資訊、理性的理解,而非依賴單一論述所構築的信心工程。事實上,愈是重大國家議題,愈需要多元討論、專業監督與溝通。畢竟,國防信任感的建立,不應只依賴激勵語言,而是要讓人民瞭解現實的基礎與風險承擔的原則。

近年來,民進黨將「抗中保臺」做爲執政正當性的核心;但實際上,民進黨政府對該戰略的思維基礎,多半建構於「因爲北京動武的風險極高,所以兩岸不會有戰爭」的假設,而非對國防準備真的有自信。美國雖未承諾出兵,卻也未完全排除軍事行動,這種戰略模糊爲臺灣留下可操作的政治空間。

然而,這樣的空間若被用來過度渲染或誤導國內輿論,就容易在社會內部造成「過度期待」與「現實落差」的心理斷層。一旦國際局勢變化,期待落空所帶來的信任危機,反而可能重創臺灣安全的根基。賴總統希望凝聚民意、展現自信,但若「團結十講」只是政治操作工具,甚至目標是用來激化社會對立,恐怕與「團結」的主題大相逕庭。

回望歷史,國父革命是爲了讓人民在理念下團結;經國先生十大建設,是爲了引導國家從工業化走向現代化,用安穩的經濟生活來創造團結。而如今賴總統的「十大講話」,究竟是爲了提升國家集體意識來促進團結?還是做爲政黨催化政治仇恨、消滅「雜質」來讓社會只剩一種聲音的「團結」?

若不同意見者被簡化爲十惡不赦的「仇敵」,若公共政策變成宣傳口號,最終恐怕只會導致社會分化、信任流失,留下十室九空而且浮動的社會。這不是臺灣人民期待的國家方向,也不該是一位想團結國家的總統應留下的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