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民意 內閣需大改組

八二三罷免投票落幕,投票結果差距懸殊,最終七席國民黨立委無人被罷免;連同七二六首波罷免投票遭完封慘敗,「大罷免」徹底失敗。這場人爲的「期中選舉」代表一年多來賴總統的施政方式不得民心,甚至造成社會分裂與多數國人不安。

外界第一時間要求賴總統檢討施政與內閣人事,賴雖已證實內閣有改組必要,卻也留任卓揆。然若只換少許部長而不更換行政院長,與國人期待恐有很大落差,也顯現不出反省、對投下反罷免票的廣大選民有謙卑之心。大罷免與重啓核三公投案淪爲少數的「大失敗」,說明執政黨施政嚴重悖離民意,此時總統和閣揆就應負起政治責任;總統或因任期保障而不會下臺,則不論從政黨政治或責任政治角度來看,行政院長卓榮泰即應承擔政治責任主動辭職下臺,並不接受總統慰留。

卓榮泰院長在八二三完成投票後表示,他曾在七月底和賴總統談過,希望能給國人更快、更大的行政團隊改革,且讓總統有更大的改革空間,能通盤考量未來內閣團隊與人事佈局。既然如此,卓內閣該做的就是全體總辭,讓賴總統重新組閣;尤其大罷免期間,卓院長曾多次親自下鄉助攻罷免,如此將政黨利益凌駕於社稷穩定之上的閣揆,還應留任嗎?

七二六首波大罷免投票結束時,紐約時報曾以「臺灣罷免行動熄火,總統賴清德受挫」爲題分析,指出「大罷免大失敗」是賴政府的挫敗,執政黨對國會的「反攻」不只以失敗告終,更是賴政府的「民意警鐘」;第二次罷免完畢,日本讀賣新聞立即報導,經過連續兩波罷免投票,立法院依舊維持「朝小野大」格局,賴政府運作將更艱難。以上外媒的看法與分析,均透露出廣大民衆對賴總統與卓內閣的施政極爲不滿。

兩岸需要和平、臺灣需要發展、社會需要和諧。當前國家與人民最需要的是拚經濟、顧民生,而不是拚戰爭、搞分裂。在推動大罷免的過程中,卓內閣許多首長不顧行政中立與社會觀瞻,公然介入罷免宣傳並誣指在野黨立委爲「中共同路人」,卓院長可曾有任何制止?甚至屢將國會通過的重大法案提出覆議,或要求大法官釋憲;眼見如此不與在野黨溝通協調、漠視民意趨向的諸多作爲,試問行政院長能不換人、內閣還能不大幅改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