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太少、太多都不行!醫揭「3種睡眠習慣」恐增死亡率

▲醫師提醒,有幾個睡眠習慣已被科學證實和死亡率增加相關。(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網路上流傳「越早睡的人會越早死」,聽起來令人覺得恐怖又疑惑。醫師指出,這種訊息是源於一個「有偏差」的研究結論,其實早睡不等於早死,但確實有幾個與睡眠相關的壞習慣,已被科學證實與死亡率增加有關,包括「睡眠太少、睡太多、晚餐後太早睡。」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早睡早死」的說法源自一項針對全球21個國家、超過11萬人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但研究人員並沒有將各國的社會經濟、醫療條件等差異納入考量,例如非洲部分地區因缺乏電力而早睡,但同時也飽受饑荒、戰亂與醫療落後的困擾,這些因素纔是導致壽命較短的真正原因,而非單純的睡眠時間。

不過根據發表在《睡眠醫學期刊》(Sleep Medicine)的一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彙集了全球16篇醫學論文,探討睡眠時長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並得出3大與睡眠相關的壞習慣,已被科學證實與死亡率增加有關。

第一個是「睡眠不足(每天少於5小時)」的 全因死亡率會比正常人高出12%。因爲睡太少會導致瘦素減少、飢餓素增加,如此惡性循環便會增加肥胖與糖尿病風險。另外,身體內的壓力賀爾蒙可體醇(Cortisol)分泌增加、生長激素分泌減少,會使身體處於長期低度發炎狀態,會增加罹患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的機率。

第二是「睡眠太多(每天超過9小時)」的全因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30%。儘管確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推測,這類人可能同時患有憂鬱症或未經診斷的潛在生理或精神心理疾病,還有長時間睡眠就會伴隨着比較低的身體活動量,身體健康不佳或癌症引起的疲勞也可能導致睡眠過長,所謂要活就要動,躺多或是睡多對身體而言,反而是不健康的壞習慣。

第三是「晚餐後太早睡」,根據發表在《癌症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的一項西班牙研究,晚餐後等待2小時以上再睡覺的人,罹患乳癌與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正常人低了20%,此外,研究也指出,晚上9點前吃完晚餐的人,比10點後才用餐的人,有更低的罹癌風險。

楊聰財強調,雖然根據睡眠科學,晚上11點到早上7點這個時間段被稱爲「黃金睡眠時間」,但更重要的是一個適合自己生理時鐘的固定作息時間,並確保每天獲得7至9個小時的優質睡眠,這樣才能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