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火車頭?李同榮轟央行:以華麗論文掩飾打房後遺症

房市示意圖/記者遊智文攝影

央行第3季理監事會後,以專欄文章直指房地產業對經濟貢獻不如製造業,暗指房地產非經濟火車頭,引發央行、建商戰火。房產趨勢專家李同榮今指出,央行發表此文動機可議,用意在貶低房產業,合理化打房缺失。

他表示,他認同科技製造產業是「外銷的支柱」,但是房地產業是「內需的引擎」,兩者同樣重要。房市問題真正要探討的是:爲什麼臺灣房產政策窮到只剩「打房」?到底誰是打房失速列車的「火車頭」?

李同榮指出,火車頭產業指的是能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對GDP與就業有強烈帶動效果的產業。

其中房地產引領的上游產業包括土地開發、營造、水泥、鋼鐵、建材、金融放款,帶動的中下游產業有設計、裝潢、家電、傢俱、物業管理、租賃、仲介服務、龎大就業人口,甚至可觀稅收,創造個人財富也增加國家整體財富。

根據主計總處民國110年產業關聯表,不動產營建工程對就業人口的投入確實相當突出,每生產1單位,可帶動2.08單位的中間投入,近年炙手可熱的高科技產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製造業,則是分別可帶動1.48、1.63單位的中間投入,均低於營建工程業。

主計總處官員直言,近幾年電子資通訊產業在臺灣經濟扮演重要角色,不只帶動出口衝高,資本成長也很有規模。主計處的多面向論述火車頭產業,是最具客觀與信服力的分析,值得參考。

李同榮分析,任何產業在不同時空背景形成,都會對當時經濟發展產生具體貢獻與影響。

至於誰是火車頭產業,要從不同的觀察角度,看是指強化內需動能的貢獻或是出口成長的貢獻?是拉動國內生產毛額(GDP),還是帶動其他中下游產業發展?或是帶動更多就業機會與投資效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有不同的火車頭,同時也揹負不同的經濟意義。

李同榮表示,他認同科技製造業對出口與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認爲「高科技製造業是外銷出口的重大支柱」,然而房地產拉動的上中下游產業生產力與內需更加可觀,因此,「房地產業是內需產業發展的關鍵引擎」。

李同榮呼籲央行理事,不要特別論述「房地產並非火車頭產業」,以華麗論文企圖掩飾七波打房,六波無效且造成諸多後遺症的缺失。試問房產是火車頭,房價就能無限上漲嗎?房產非火車頭,就可採化療式限貸打房傷害無辜嗎?

真正要探討的是房市如何健全的發展,而更需要探討的是,爲什麼央行只是主事金融穩定與風險控管,卻把後衞當前鋒,在2020年底房市剛開始處主升段時,連續五季率先各部會發動四波限貸措施打房搶功,結果房價越打卻越高。

他表示,防堵自然人資金就涌入法人,防堵投資客資金就涌向自住換屋族,防堵高價豪宅資金就涌向低價市場,而全部防堵限貸,就傷及無數自住無辜。

李同榮慨嘆,楊總裁誓言「要給投資客教訓」,卻演變成「先給首購與換屋者教訓」,加上新青安政策之亂,引發糾紛不斷,央行還以似是而非的數據做出錯誤解讀,企圖卸責,並掩飾多次頻繁打房失效失速的諸多後果,再以專文「房地產非火車頭」貶低房產貢獻,合理化打房缺失。

李同榮認爲,央行不應該在此時房市下修、產業面臨困境時,掀論「房地產非火車頭」,無論如何,目前房市問題真正要檢討的是:誰纔是房產政策的主管機關?是央行嗎?我們的房產政策爲什麼窮到只剩下打房?誰纔是房市打房失速列車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