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大排檔”解散,河道恢復暢通
本報訊(記者沈靜芳 通訊員劉夢琪 陳萌)在黃河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段,曾經密集停泊的無證餐飲船都已消失無蹤,黃河重現婉約靜謐之姿。“這場‘河道爭奪戰’終於畫上了句號。”望着恢復暢通的河面,九原區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的檢察官感慨萬千。
作爲黃河流域中上游重要節點,九原區的41公里河道不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撐,也是當地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然而,這一河段曾長期面臨生態危機。2024年,九原區檢察院檢察官在履職中發現,20餘艘無動力船隻長期停靠在該河段,有些船主在船上居住甚至經營餐飲生意,未安裝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隨意堆存。除污染河水外,這些船隻長期佔用河道,帶來較大的行洪安全隱患。
“這些船最早是30年前漁民自發停靠的,後來演變成‘水上大排檔’,船隻數量從幾艘增加到幾十艘,垃圾也越堆越多,周圍環境不斷惡化。”周邊村民回憶道。經多次實地調查,並利用無人機航拍取證,該院查明這裡共存在非法經營餐飲船8艘、無證漁船20艘及漁民臨時居所7戶。
2024年9月,九原區檢察院對該線索進行行政公益訴訟立案,並向屬地鎮政府發出檢察建議。收到檢察建議後,鎮政府多次與檢察機關座談溝通,一同制定了詳細的整改方案。
九原區檢察院持續跟進,發現整改進展較爲緩慢。“河道監管、市場經營、環境衛生等職能分散於多個部門,存在‘多頭管、無人管’困局。此外,清理工作涉及餐飲船經營者幾代人的生計問題,阻力遠超預期。”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爲凝聚整改合力,九原區檢察院相繼對所涉行政機關發出有針對性的檢察建議。相關行政機關採納檢察建議後積極履職,明確各部門整改清單。
今年1月,隨着最後一批垃圾清運完成,困擾黃河九原區段的生態“毒瘤”被成功摘除。此次整改依法清理了非法經營的8艘餐飲船、20艘漁船、7戶臨時居住的漁民以及20餘噸遺留垃圾,河道行洪能力恢復至設計標準。
爲確保黃河生態得到長效保護,九原區檢察院在清理工作結束後持續關注河道生態狀況,定期開展巡查監測。同時,該院推動建立多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強化監管責任,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