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洪城展新顏
炎炎夏日,記者走進南昌市紅谷灘污水處理廠,空氣裡聞不到異味,綠意盎然的廠區顛覆了人們對污水處理設施的傳統印象。這座地上型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爲20萬噸,服務範圍覆蓋紅角洲、紅谷灘、鳳凰洲、南昌經開區及長堎五大片區,106.9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07萬居民,均受益於其高效的污水淨化能力。
南昌,一座被水浸潤的城市,贛江如碧帶穿城而過,百餘湖泊似珍珠星羅棋佈,“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獨特水系格局,讓水域面積佔比達29.78%。水,賦予這座城市靈動的生態底色。
然而,隨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水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曾經,南昌老城區因歷史原因,雨污合流共用一根管道,水生態與水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直面痛點,南昌於2022年錨定“源頭+過程”雙管齊下的城市水環境系統治理路徑,開啓治水攻堅。該市將小區、城中村、建設工地、民營企業及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集中排水地塊,科學劃分爲若干個排水單元。
雨污分流改造,既是關乎居民日常生活的“關鍵小事”,更是守護城市生態的“民生大事”。南昌以項目建設爲根基,在管網改造上樹立標杆,強力推進水環境治理三年行動,將治水藍圖轉化爲實景畫卷。
“對合流制區域,我們全力推進雨污分流改造,讓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對分流制區域,聚焦管網錯接、漏接、混接問題,逐一排查整治,從根本上切斷污水入河的隱形通道。”南昌市城管局污水監管科負責人魏永紅介紹,在管網建設與整治中,該市精準劃分6073個排水單元進行治理,通過管網改造實現天台水、地面水、陽臺水、廚房水、衛生間水“五支水”全收集,目前該工程已全面完工。針對合流制區域,劃分青山湖、朝陽、紅谷灘等治理片區,以新建的市政污水管網替代老舊合流管網,累計完成428公里市政管網雨污分流改造。
改造,從源頭實現雨污分流,不僅提升了城市排澇能力,更有效緩解雨季內澇,讓水環境與人居環境同步改善。如今,治水成效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轉化爲看得見、摸得着的生態紅利與民生福祉。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通過持續補齊水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短板,完善污水收集與處理系統,南昌污水收集率從2021年的52.73%躍升至如今的87.8%,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走進南昌市排水公司運營調度中心,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水質、流量、濃度等數據,勾勒出南昌“數字治水”的清晰場景。
南昌以“動態感知、智慧決策、精細管理”爲核心理念,打造排水管網智慧平臺。通過佈設251套感知監測設備,搭建智慧軟件平臺與調度中心,建設數據中心,構建起“感知與網格、仿真與模擬、預警與決策、調度與控制”四大核心能力,讓城市排水管網從“看不見、管不住”變爲“可感知、可調控”。
精細化管護,是水環境長治久清的關鍵。南昌在智慧監管上持續發力,依託排水管網智慧平臺實現“感知精細化、應急快速化”,讓治水響應更迅速、處置更精準。此外,該市對全市排水戶開展調查摸底,實行分級分類管理,目前已辦理排水許可證3.69萬戶,查處水務案件491起;在排污口整治上靶向施策,明確每個入河排污口的整治目標、措施與時限。截至目前,該市建成區887個贛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贛江干流南昌段水質持續穩定在Ⅱ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逐步呈現。(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