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業拓展綠色化智能化空間

經濟日報記者 祝君壁

當前,我國水泥行業正處於轉型調整中。面對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的重重挑戰,不少水泥企業積極轉變發展路徑,加碼佈局海外、加速向新向綠髮力,努力開拓發展空間。

綠色轉型促節能

輕點觸控面板,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建材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高端裝備智造園園區三維模型躍然眼前,從能源流向到設備狀態,從物流調度到碳排放數據,每一處細節都被精確展現。

安全監管平臺通過實時數據採集與分析,可精準定位安全薄弱環節;車間視覺管控系統可敏銳捕捉物品異常與人員不安全行爲,爲生產築牢安全防線;能源與“雙碳”管理平臺,可對水、電、氣等能源進行全流程實時管控,記錄碳排放軌跡……該高端裝備智造園“雙碳”管理平臺不僅能清晰記錄園區內的碳排放足跡,還能精準找到供應鏈中的“高碳環節”,帶着上下游企業一起“減碳瘦身”。“我們運用了數字孿生技術,不僅助力內部高效管理,還讓客戶得以遠程實時跟蹤訂單進度,增強合作透明度與信任度。”中國建材裝備集團工作人員武慧敏說。

當前,水泥企業除了要通過供給端精準調控,減少供應量,有效穩定市場,還需苦練內功,加快轉型升級,努力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全球水泥工業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綠色、低碳、循環、智能發展是行業共識,也是我們的使命。”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閻曉峰說。

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十六屆國際水泥技術及裝備展覽會上,一批水泥行業最新綠色技術裝備集中亮相,其中,全球最大水泥篦冷機模型吸引了國內外觀衆的目光。這類設備是水泥生產環節中的關鍵裝置,能把在水泥窯中經過上千攝氏度高溫煅燒的水泥熟料冷卻並輸送,同時回收熱量。“通過不斷攻關技術,我們研製的第4代新型篦冷機熱回收效率達75%以上,讓水泥生產更節能、更綠色。目前在國內外市場已銷售500餘臺。”中國建材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愛朝介紹。

同期舉行的中材國際第三屆水泥綠色智能發展大會上,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佈其自主核心技術研發的4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全氧燃燒技術能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提升水泥行業碳減排效率。“近年來,公司大力推進最新綠色技術、裝備技術和智能工廠的示範應用,希望通過科技突破來推進全球水泥產業綠色化轉型。”中材國際董事長印志鬆說。

創新智能新應用

在DeepSeek等先進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向工業領域滲透的大背景下,不少水泥企業在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中國水泥協會執行會長孔祥忠介紹,自2021年以來,已有近70家水泥企業入選卓越級智能工廠、智能製造示範工廠等,實現提質、降本、增效。華潤水泥(田陽)有限公司以其創新技術和智能化應用,成爲全球建材行業首座燈塔工廠;海螺集團攜手華爲發佈了AI+水泥建材大模型,通過實時生產質量關鍵特徵推薦,實現了熟料3天、28天強度預測,準確率超85%。

“目前,我們已成功研發並落地了與水泥業務深度融合的AI智能體,通過智能體、工作流等創新技術手段,有效增強了系統的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中材國際總裁朱兵告訴記者,公司正開展AI助手的研發工作,針對水泥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控、生產調度、工藝優化、設備管理等關鍵環節,打造多個領域的虛擬專家,提升生產管理效率與決策科學性。據瞭解,中材國際正計劃面向中小水泥企業開放簡單易用的智能控制系統及智能體生產助手。

有關專家表示,未來AI技術在水泥行業的應用領域和場景將進一步擴展,例如在全流程、全自動化質量檢驗、智能物流、安全環保等方面,AI大模型將支持企業實現更精準的工藝參數控制與過程優化,推動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廣交國際朋友

在調整策略適應國內市場新形勢的同時,將視野投向海外、加快國際化佈局,成爲不少水泥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記者瞭解到,中材國際第三屆水泥綠色智能發展大會國外參會嘉賓明顯增多,人數比上屆增加66%,參會國家數量也從第一屆的33個增加到49個,水泥行業“朋友圈”越來越大。

孔祥忠介紹,近年來,中國水泥企業已開始着眼海外。截至2024年底,中國企業累計在21個境外國家投資建設了46條水泥熟料生產線,已投產項目合計熟料產能6708萬噸、水泥產能9670萬噸。在建項目合計熟料產能2673萬噸、水泥產能3880萬噸。

“放眼海外市場和綠色轉型升級是水泥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水泥協會會長、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育先說。

中國水泥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水泥產量約20億噸,佔全球產量的50%左右。周育先稱,目前我國年人均水泥消費量超過1噸,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年人均水泥消費量不到300公斤,其中蘊含着巨大的國際產能合作潛力。對於歐洲等地區來說,水泥產能雖然已基本飽和,但仍需要先進技術工藝和綠色節能裝備來改造升級生產線。中國企業應把握商機,加強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

“未來水泥行業向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一方面依賴於錯峰生產和產能置換政策穩步落地,另一方面行業自律也尤爲重要。”周育先說。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