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均益和前妻王君現身醫院,女兒水亦詩生了外孫女,兩人很激動!

8月9日,北京一所大型醫院的產房外,走廊燈光明亮,卻比往常更顯緊張。

走廊盡頭的門口,62歲的水均益和前妻王君並肩等候——雖然站得不近,卻都把目光牢牢釘在那扇門上。

裡面,女兒水亦詩正在生產。

外面,兩位做了多年“各自生活”的父母,忽然又像多年前一樣,並肩守護。

王君穿着一身休閒運動裝,黑色棒球帽壓得很低,整個人精神又幹練。她時不時探身,試圖從產房的小窗縫隙裡看清女兒的情況。

水均益雙手合十,嘴裡輕輕地說着什麼,像在祈禱,也像是在給自己壯膽。每隔幾分鐘,他就換個姿勢,卻始終沒有離開門口半步。

這一幕,不僅是久違的同框,更打破了一個流傳多年的謠言。

過去,有人說王君因重病癱瘓,婚姻才破裂,水均益因此背了多年“拋妻棄女”的罵名。

如今,王君站在這裡,腿腳利落,神情專注,足以讓那些謠言不攻自破。

水均益也在評論區無奈迴應,這口黑鍋自己背了好多年,“解釋沒用,這次算是徹底澄清了”。

水亦詩出生於1993年,是水均益和王君的獨生女。

從小,她就和父親很親,甚至大學畢業後,也選擇了和父親相同的職業道路——做一名體育頻道主持人。

不過,2023年,水亦詩辭去了央視的工作,轉做直播帶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有人覺得她是“放棄鐵飯碗去冒險”。

水均益沒有阻攔,只淡淡說:“你的人生,你自己拿主意。”

懷孕後,水亦詩暫停更新,幾乎淡出了公衆視線。直到生產這一天,人們才知道,她已經和比自己小7歲的籃球運動員鄒陽步入婚姻。

鄒陽2000年出生,身高1米99,曾是清華大學籃球特長生,如今在CBA福建潯興俱樂部效力,還入選過國家隊。

生產當天,鄒陽和父母也守在產房外,和水家人一起等待新生命的到來。

當姥爺之前,水均益的名字和“央視”、“戰地記者”緊密相連。

他1963年出生在甘肅蘭州的書香之家,父親是大學外語系教授,母親在郵政系統工作。

大學畢業後,水均益進入新華社,五年後派駐埃及擔任記者。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水均益衝進戰區做前線報道,成爲中國最早一批深入戰地的記者之一。

1993年,他被調入央視《東方時空》,後主持《焦點訪談》《環球視線》等節目。

採訪過上百位國際政要,颱風沉穩、分析犀利,是那一代觀衆心中的“新聞男神”。

在伊拉克、美伊戰場、阿富汗反恐現場,水均益都曾冒着生命危險完成任務。

炸彈落下的瞬間,他只是微微一愣,便繼續盯着鏡頭,把戰爭的殘酷傳回國內。

水均益的第一段婚姻,是和王君在一次偶然的“失物招領”中結緣的。

一次打車回家,他不慎將電話本遺落,王君撿到並歸還。兩人坐在咖啡館裡,一杯咖啡就拉近了距離。

結婚後,王君是家庭的穩固後盾。尤其1993年女兒出生後,她幾乎獨自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讓水均益能安心奔赴一線。

但長期分居、性格差異,以及水均益一直揹負的家庭責任,讓兩人的感情逐漸疏遠。

2007年,他們和平離婚,女兒跟着母親生活。

之後,水均益與央視體育記者楊迪相戀。2010年再婚,2012年迎來一對龍鳳胎。

這些年,水均益很少在國內熒幕出現,卻多次被拍到在加拿大,帶着妻子和龍鳳胎出入當地學校、社區活動。

因爲孩子在那邊接受滑冰、冰球的專業培養,他經常往返中加,這讓“移民傳聞”甚囂塵上。

他一直沒解釋,直到今年6月,乾脆曬出中國護照和“永久有效”的身份證,配文“月是故鄉明,回家”,用最直接的方式打破了猜測。

水均益說,去哪裡,是爲了孩子教育,但根永遠在這片土地。

外界或許不知道,水均益還是一位照顧智障哥哥三十多年的弟弟。

大哥水恆進9歲時因受驚嚇智力受損,未婚,生活全靠弟弟照顧。

父親臨終前交代的那句話——“我最放心不下你大哥”,成了他一生的承諾:“只要我有飯吃,大哥就不會餓着。

無論婚姻如何變,水均益始終把母親和大哥接在身邊生活,從不推給其他兄弟姐妹。

在親情面前,他是能扛事的那個人。

這一次女兒生產,水均益全程守在門外,寶寶抱出來的那一刻,他激動得不敢上手,只小心地摸了摸小臉,然後豎起大拇指,像給女兒打了個“滿分”。

小外孫女皮膚白白的,拳頭攥得緊緊的,睡得香甜。

水亦詩在評論區說:“愛在延續,恭喜姥姥姥爺升級。”

父女倆還對比了自己出生時的照片,竟然都有一個有趣的細節——都是先睜一隻眼。

人生幾十年,水均益從戰地記者、主持人,到父親、丈夫,再到今天的姥爺,身份一次次轉變。

可無論在什麼位置,他始終在乎珍視家人——無論是產房外的守候,還是跨越幾十年的守護。

家的意義,不在於房子有多大,而在於關鍵時刻,有人在門口等你。

那一刻,產房外的他們,不是前夫前妻,只是同一條心的父母。

只有經歷過風浪的人,更懂得這種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