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含放射核種氚 能不喝?
陳聖文昨帶着從蘭嶼帶回來的象徵性「核水」赴國民黨中央送水,未料被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先發制人,當場將水直接喝下肚。記者林雍琁/攝影
民進黨北市黨部前副執行長陳聖文,昨天帶着到蘭嶼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場放置一夜的瓶裝水,至國民黨中央黨部踢館,嗆國民黨應身體力行把水喝下去。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則一口喝下,並表示臺灣需要穩定能源,而不是操作情緒。這場被當場踢爆的反核秀,也反映出部分國人對於核能、核廢料與輻射的誤解或無知。
我們期待的是「非核害家園」,而不是「非核家園」,這是前原能會主委歐陽敏盛的名言。不管是核災還是核廢料,民衆真正擔心的核害,應該還是輻射線是否會致癌。然而,地球上的輻射無所不在,有來自天上的、地面上的,也有來自人體自身的。地球本身就是從四十五億年前中子星爆炸,經過多次核反應、產生高原子序的元素而形成的。
如今,短半期之核種早已衰變殆盡,長半衰期之核種,如鈾二三五、二三八等,依舊在地面上長存,閃爍着核輻射。廣義來說,地球本身就是個「核廢料」,其中鉀40的半衰期爲十億年,仍存在於地球各地。鉀爲人體必需元素,鉀40在人類體內發射加瑪射線。
太陽也是個核反應進行中的恆星,太陽爲地球帶來溫暖,也帶來致命的輻射線;所幸地球具有大氣層保護、又有磁場,人類纔不受核子輻射線侵害。這些宇宙射線與大氣層產生許多核反應,譬如碳14等核種產生;碳14半衰期五七○○年,產生之後形成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使蔬菜成長而被人類食用,成爲人體的一部分,在人體內不斷的發射貝塔粒子。
日前,清大原子科學院前院長李敏教授說,根據核安會輻射偵檢普查,全臺輻射較多的地方是臺北車站,因其建築物以花崗岩爲牆壁。的確,花崗岩中鉀元素佔約百分之四,也是其中原因。高輻射的地區還有金門,因爲金門是花崗岩島。幾年前我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一場中子散射應用研討會,與時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院士閒聊,郭院士說香港的輻射是臺灣的三倍,因香港是花崗石構成的島,但輻射效應低到可忽略不計。
臺北車站的高輻射背景除了花崗岩外,氡氣強度也是一項因素。空氣中的氡氣來自土壤中錒系元素之衰變,放射性氡氣吸入肺部,在胸腔中發射阿法粒子,是背景輻射的主角。氡氣易累積於通風不良的地下建築及隧道中,惟臺北車站及雪山隧道的通風都相當良好。其實,就連放射核種氚也是自然界的產物,日常每公升飲用水含有之天然氚,發射的貝塔粒子爲每秒一萬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您喝不喝?
核廢料會慢慢蛻變,有些核種須經萬年纔會到達背景輻射值;在這段時間,除非用新科技轉換核子成爲短半衰期核種,或轉化成可再度使用之核燃料,在原子爐中燒掉外,只有加以屏蔽與隔離、萬年深埋於數百或數千公尺之地下。縱使萬年穩定的地質,也很難保證沒有極少數輻射核種溢出、擴散至地表;適當的耐腐蝕包封容器與良好的地質選址,其輻射數量經詳細的核種遷移計算後,到達人類生活圈的輻射強度,比臺北車站還少。
民衆擔心的是這些滲漏的核種輻射是否會致癌,這是數千或萬年後可能發生的事件,然以目前生醫科技進步的速度,人類基因廿年前才定序完成,癌症在未來可能已不再是絕症。另外,核廢料還會隨半衰期慢慢蛻變,但工業產生的重金屬污染卻是不會衰變的,幾億兆年都在那裡!政府處理重金屬污泥以垃圾淺埋爲主,怎不設法將這些永久不會衰變的重金屬永久隔絕於人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