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文“大女主”周羣飛,開啓全球化新劇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實習生林超婧 上海報道

7月9日,香港聯交所交易大廳內,藍思科技創始人及董事長周羣飛手持木槌敲響上市銅鑼,宣告公司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

周羣飛一頭利落的齊肩發搭配無框眼鏡,顯得神采奕奕。

從遞表到掛牌僅用時100天,藍思科技高效完成了全球發售2.62億股,發行價每股18.18港元,募資額47.68億港元。

這位“全球手機玻璃女王”終於帶領公司完成“A+H”雙平臺佈局,開啓全球化戰略的新徵程。

她說,到港上市是藍思“全球化戰略”的重要里程碑,公司將以香港爲支點,讓國際資本與藍思的智造優勢、中國市場深度融合,共享“中國智造”的增長紅利。

關於周羣飛的創業故事有很多,離不開的一條主線是她從“打工妹”到“中國女首富”的逆襲人生,恰是人們當下最愛看的真實“爽劇”。但站在港股上市的新起點,她顯然要開啓新的劇本,全球化和多元化將是未來的關鍵詞。

背靠蘋果的喜憂

在周羣飛的發家史中,蘋果公司是一個避不開的關鍵角色。

2007年,蘋果初代iPhone橫空出世,並開始採用玻璃屏幕。這讓當時已經在做手機玻璃的周羣飛看到了機會。

藍思具體是何時點正式進入蘋果供應鏈並無官方消息印證,但大致在這一年,周羣飛帶領團隊搞研發,成爲蘋果首批覈心屏幕供應商之一。

此後,周羣飛和藍思科技正式踏上飛速發展的快車道——藉着iPhone全球熱銷的東風,藍思科技的業績出現爆發式增長。

2011年藍思營收僅60億元,一年之後就增加50億元至111.6億元;2019年突破300億元。而到2024年已飆升至699億元,13年增長了十餘倍。

蘋果對藍思業績的帶動不言而喻。梳理其上市以來的年報發現,2015年-2019年,藍思的第一大客戶銷售額佔比,除了2016年爲37.48%,其餘年份均在40%以上。2020年,藍思對第一大客戶銷售佔比超過一半,達54.97%。

有意思的是,在2021年-2023年,藍思科技終於不藏着掖着,直接披露第一大客戶是蘋果公司,對其銷售佔比達到了66.49%、70.96%、57.83%。

不過,正是與蘋果加深綁定的這三年,周羣飛和一衆果鏈公司都陷入了“大客戶依賴症”的質疑。

2021年3月,歐菲光的一紙公告,將此前流傳已久的被剔除蘋果產業鏈的消息坐實。其失去百億營收,引發了整個果鏈板塊的震動。同一年,知名蘋果分析師唱空Airpods,另外兩家果鏈巨頭歌爾股份、立訊精密遭遇存貨危機。

周羣飛同樣面臨業績壓力。2021年第三季度,藍思科技歸屬淨利潤爲9.89億元,同比下降34.97%;扣非淨利潤7.55億元,同比下降48.92%。第四季度,公司淨利潤由盈轉虧,爲-12.27億元,同比下降183.8%;扣非淨利潤虧損14.03億元,同比下降200.63%。

當年,藍思的股價腰斬。

這確實是特殊的一年,藍思碰到了跟很多行業一樣的問題:限電和缺芯,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均陷入疲軟。周羣飛在投資者電話會上坦言,“在利潤方面還是辜負了大家的一個期望”“希望大家繼續給我們點時間”。

多重因素疊加,市場對蘋果供應鏈的風險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程度。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儘管和蘋果的綁定在加深,但周羣飛想必也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對藍思來說,唯有打開新的增長空間,才能降低對蘋果的依賴。

也並非歐菲光的遭遇讓她下定決心“去蘋果化”,其實在數年前,周羣飛就開始爲藍思科技謀劃“第二增長曲線”,佈局蘋果業務以外的新興產業賽道。

例如消費電子公司都在瞄準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藍思科技也早在2015年就進行相關佈局。當年年報顯示,公司產品應用於汽車儀表等的視窗防護,下一年會繼續挖掘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自動駕駛汽車等新應用領域的市場潛力。

到2017年,周羣飛對佈局汽車領域的優先度明顯提升,年報顯示,公司繼續對汽車、智能家居、醫療設備等新領域開展前瞻性的技術研發和佈局。2018年,公司的汽車項目提速,啓動藍思湘潭新生產基地建設,計劃未來面向汽車產業配套中控屏、外觀裝飾件以及其他部件,並開始廠房裝修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2019年,藍思在汽車領域的佈局已經有了一些成果,汽車電子業務實現營收9.72億元較 2018年度大幅增長,其與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衆多高端新能源汽車廠商和國際高端傳統汽車廠商合作進一步加深。

也應當是在這一年,周羣飛確認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巨大機遇。2019年年報稱,“高端智能汽車板塊將成爲公司未來快速增長和重要戰略組成部分。”

與之呼應的,藍思在2020年的經營計劃中將智能汽車產業作爲重要業務推進,計劃投資“長沙(二)園車載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建設項目”,大幅提高車載玻璃、車載中控屏、裝飾件、結構件、後視鏡、導航儀等車載設備產能規模,向汽車客戶提供更多的產品與整合配套服務,形成公司未來重要的增長點。

經過這幾年的積累,當時間來到2021年,也就是在果鏈公司陷入供應鏈危機的時候,藍思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已經值得一說。

在客戶例舉中,藍思表示,2021年在消費電子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深耕細作及口碑,贏得了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客戶資源,如蘋果、三星、小米、OPPO、vivo、華爲、榮耀、特斯拉、寶馬、奔馳、大衆、理想、蔚來等。而上年的車企客戶例舉只有特斯拉。

但藍思對新領域的探索不止於汽車。

2021年10月,當週羣飛被投資者問及除了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是否還有發展其他戰略業務的想法時,她回答是肯定的,“我們會守住我們的主業,持續、長期、高效發展,然後用我們的核心材料、核心技術、核心設備、核心理念,不斷革新,吸納更多優秀的團隊去延伸做不同的行業。”

於是,緊接着在1個月後,藍思科技就豪擲10億元設立新能源公司,進入光伏領域,其稱該項投資將爲公司創造新的中長期增長點。再一個月後,公司與凱盛科技達成光伏領域的合作。

3年過去了,2024年,藍思科技來自智能汽車與座艙類業務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59.35億元,擁有超過30家智能汽車客戶,周羣飛着力打造的第二增長極潛力顯現。

與此同時,她又嗅到了新的機遇。

藍思在年報中透露,公司業務新增涉及人形機器人等產品的結構件、功能模組、整機組裝等。2025年將強化消費電子+智能汽車+人形機器人“多輪驅動”戰略。重點推進智能製造升級、垂直整合與新興市場拓展,加速AI眼鏡、XR頭顯等領域技術突破。

從消費電子到“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的雙輪驅動,再到“多輪驅動”,周羣飛試圖用多元化對抗蘋果依賴的風險。

全球化野心

但多元化並不意味着拋棄蘋果這個金飯碗,周羣飛想要的,顯然是做大整個盤子,同時穩住消費電子這個基本盤。

回到藍思科技本次港股上市的目的,全球化是擺在首位的,要義之一是爲了配合大客戶的戰略。

藍思表示,未來將實施以下戰略以推動進一步增長,包括擴張和優化產能,加深全球化佈局;豐富產品和服務組合,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改進智能智造系統以提升生產效率;增加研發投入;通過產業價值鏈整合及戰略併購以促進增長。

在全球化佈局方面,將從戰略上拓寬全球業務版圖,確保貼近主要客戶,並降低物流成本。計劃通過在靠近主要客戶的戰略位置設立新的工業園區,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和優化產能。

具體而言,藍思將在越南和泰國設立智能終端結構件(包括智能手機及電腦產品)以及智能汽車及駕駛艙產品生產線。預計泰國的新生產線將於2025年底開始運作,並於2026年逐步擴大生產,該生產線將主要用於生產智能汽車及座艙產品。越南的新生產線將於2025年底逐步開始運作,並於2026年逐步擴大生產。公司認爲,這兩地均擁有勞動成本具有競爭力、勞動力相對熟練以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成熟的優勢條件。

公開資料顯示,藍思在2017年成立藍思越南,自此開啓全球化產業佈局。以2024年收入計,藍思在全球消費電子精密結構件及模組綜合解決方案行業、全球智能汽車交互系統綜合解決方案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分別爲13.0%及20.9%。產能佈局上,在國內外擁有九個生產和研發基地,包括位於東南亞的工業園區以及位於中國香港,還有美國、日本及韓國等地的境外辦公駐點。

由於關稅政策變化,藍思的重要客戶蘋果公司正在考慮將其供應鏈從中國分散到其他國家。而藍思通過全球生產規劃,可以繼續從境外工業園區爲客戶提供服務。

除此之外,從資本效應來說,登陸港股也可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企業能夠引入前沿管理經驗、先進技術理念。

據悉,藍思本次港股IPO獲得了國際頂級機構的高度認可,香港公開發售獲462.76倍認購,國際發售錄得16.68倍認購,並引入了小米集團、世運電路、瑞銀UBS、LMR Partners、橡樹資本、QRT Capital、無極資本、大灣區、Verition、金涌等10家基石投資者,認購總額達1.9億美元(約14.99億港元)。

儘管此前藍思已經是全球觸控功能玻璃面板最大的供應商,周羣飛也拿下了“全球手機玻璃女王”的稱號,但此次港股上市,更像是打出了一記明確的信號槍,推動藍思“一塊玻璃”從手機、平板向更多場景延伸,真正登上全球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