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少數總統」陳水扁能化解、賴清德卻卡死?關鍵內幕曝光

726、823大罷免接連失利後,賴清德(右)政府陷入低潮,綠營內部也傳出檢討聲音。外界回顧陳水扁(左)執政初期,同樣是「雙少數」總統,但當年政治僵局並未像現在般嚴重。(中時資料照合成)

726、823大罷免接連失利後,賴清德政府陷入低潮,綠營內部也傳出檢討聲音,許多人也評論陳水扁執政初期,同樣是「雙少數」總統,但當年政治僵局並未像現在般嚴重,爲什麼賴清德會搞成這樣?資深媒體人單厚之在22日時,就點出兩大關鍵差異。

單厚之22日在《美麗島電子報》中撰寫評論指出,2000年陳水扁當選時民進黨在立法院僅有70席,之後雖小幅增加,仍然是朝小野大的少數執政。陳水扁上任初期,甚至任命國民黨籍唐飛出任行政院長,雖不到5個月即辭職,但改由張俊雄接任後,行政與立法的對立仍相對可控,部分政策還能獲得支持。如今賴清德同樣面對國會少數,但情勢卻完全不同。大罷免失利、核三公投同意票領先,讓綠營氣勢明顯受挫。外界要求大幅改組,但卓榮泰內閣依舊全力推動重大法案,政治僵局難解。

單厚之觀察認爲,差異首先出在領導風格。陳水扁強調「衝突、妥協、進步」,即使在紅衫軍倒扁壓力下,仍能展現彈性,與黨內外保持一定程度協調。相較之下,賴清德行事風格強硬,動輒「寸土不讓」,甚至帶領全黨押寶大罷免,失敗後反而陷入進退失據。

單厚之還說,另一個不同在於司法角色。陳水扁任內的大法官相對中立節制,2000年代初期核四停建爭議時,釋字520號僅要求行政、立法兩院協商,最後由王金平與張俊雄簽下「兩院協議」化解危機。但在賴清德任內,憲法法庭頻繁介入政治爭議,甚至被批評「法官造法」,逐漸成爲行政院的後盾。近期軍警加給爭議,行政院不僅未依法編列,還揚言提出釋憲,拒絕執行已三讀通過的法律,被外界質疑是「以釋憲取代覆議」,讓政治對立更爲尖銳。

單厚之觀察指出,同樣是雙少數總統,陳水扁能透過妥協與制度自律找到出路,而賴清德卻因強硬領導與司法背書,反讓行政、立法、司法陷入三方混戰。大罷免失敗雖重挫綠營,但卓內閣並未退場,反而持續推動重大預算與修法,顯示僵局短期內難以解套。外界憂心,若現況延續,政治衝突恐將成爲賴政府任期內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