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箭齊發 能源效率再升級
淨零排放與能源轉型已成全球共識,如何兼顧營運效率、環境永續與系統韌性,成爲衡量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指出,隨着電動車普及與再生能源佔比上升,未來十年內全球電網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調度挑戰。打造分散式、智慧化的用電管理機制,讓用電單位不再只是「消耗者」,而能成爲支援電網的「參與者」,已成各國政策與產業發展的核心趨勢。
交通部預計2030年前將全面推動1萬6,000輛公車電動化,電動運具將帶動用電型態劇變,加速充電與配電管理系統的進化。爲協助產業提升效率與彈性,工研院聚焦兩大應用場域,運輸與零售,研發出「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與「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兩項創新技術,分別解決車隊充電效率與商用冷能調度的痛點,榮獲2025年愛迪生獎肯定,展現臺灣綠能科技的創新動能與實用價值。
隨着電動巴士與物流車大量投入營運,充電規劃成爲需要精密管理的系統工程。公共運輸與商用車輛的充電規劃更復雜,必須在滿足營運需求時,避免超過電網契約容量,如何在電網負載與充電效率間取得平衡,已成爲電動車營運商與電力供應商的挑戰。過去因契約容量受限,營運商常面臨充電安排困難、人力調度負擔重、或電費高額罰款等問題。
工研院研發出「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專爲營運場景設計,具備非均流充電技術與AI智能排程能力,能自動辨識每輛車的電池健康與即時電量,動態分配充電時段與電流大小。不僅可有效降低契約容量衝擊與電網負載,還能延長電池壽命達20%。
系統亦結合遠端偵控與即時預警機制,能全面掌握充電狀態、供電負載、設備異常情形,降低人力操作風險,強化營運穩定性。
未來,此係統更可結合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將離峰充電、尖峰放電納入車隊管理,使車隊具備類似儲能電池的調度能力,落實車輛與電網雙向整合,打造韌性更高的智慧城市能源網絡。
除運輸場域,零售業營運高度依賴穩定的冷藏與空調系統,對能源效率與穩定性要求甚高。工研院開發「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鎖定商用場域冷能應用,透過AI演算法整合天氣、客流與設備數據,智慧調控冷凍機組運轉時機,實現預冷儲能與即時降載,讓商店不只是用能單位,更能支援電網,成爲「迷你發電廠」。
與傳統能源監控系統僅記錄耗電數據不同,該系統具備即時預測與動態控制能力,能自動預先啓動冷藏降溫機制,在電網尖峰時段降低即時用電,並參與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以支援區域供電調節,成爲城市電網靈活調度的一環。
其另一大優勢是「敏捷部署」能力。三天內即可建置完畢,無需更換冷凍空調設備即可導入,大幅降低零售業者技術門檻,實現「即插即用」的彈性建置。系統亦具備AI自我學習與快速複製能力,可依商店條件自動調整演算法,適用於多元零售場域,系統已導入多家國內大型連鎖門市。
未來該系統亦規劃拓展應用至醫療、倉儲、製造等高冷能需求產業,並與能源管理服務業者合作,擴大智慧能源解決方案的產業版圖,開創更多可行商模與創新價值。
從智慧充電到冷能管理,工研院聚焦用能密集、管理需求高的應用場域,導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解決方案,讓能源轉爲可調度、可預測、可參與的策略資產,不僅有助業者降低營運成本與排碳風險,也爲臺灣在全球綠色競爭中,建構更具彈性的能源管理系統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