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突喊卡「小貓熊交流」受衝擊? 北市動物園迴應了

去年臺北市立動物園與上海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將以黑腳企鵝和上海動物園交換小貓熊。(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今年臺北、上海雙城論壇原規畫9月25、26日於上海舉行,臺北市府22日一早卻突然宣佈延期,外界除了關心何時舉辦,也擔心去年臺北市立動物園與上海方簽訂MOU的「小貓熊交流」恐受影響。據瞭解,目前仍有資料需要補件。園方23日強調,目前依然在處理流程,雙方也都有一直保持聯絡,「動物跟人是分開的」,不會因爲延期而受影響。

據瞭解,去年臺北市立動物園與上海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將以黑腳企鵝和上海動物園交換小貓熊,知情人士指出,上海早已安排2只小貓熊出境防疫,待臺灣通關檢疫前往臺北市立動物園,北市府也挑選好黑腳小企鵝,並取好企鵝的名字,將在雙城論壇公佈,但檢疫、防疫與海關作業流程幾乎無進展,導致目前還卡關。

園方今表示,目前園內已有幾隻小貓熊,爲何會選擇用小貓熊交流是因爲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從陸方進3只小貓熊,如今都老了所以需要再更新血緣,那至於會用黑腳企鵝交換,推測陸方也許也是因爲血源已經不夠要再更新。

園方指出,雙方交流必須提交計劃書,並備妥、處理許多文件,在動物運送之前和之後,雙方都必須滿足嚴格的健康和檢疫要求,並準備和提供一些健康證明才能夠繼續辦理交流手續,若雙方的動物要送出去都要自己先做檢疫,抵達後還都需要經過隔離期,其至少要有1個月的檢疫,之後才能放到動物園裡面。

至於雙方選擇動物的原則,園方表示,雙方會先就彼此在動物管理上做選擇,在確定交換前,通常會先明確提出對象的需求,例如是需要公、母,還是1對動物,而動物園在選擇交換的個體時,最關鍵的標準原則是族羣管理和血緣關係,因爲要避免近親繁殖,且全球各動物園間可能都有交換歷史,所以必須先查閱血緣資料。

園方說,有時候突然發生人畜傳染的共同疾病時纔會延宕計劃,涉及疾病、防疫、檢疫等相關事宜,是由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處理,而園方則扮演配合的角色。

園方最後強調,動物跟人是分開的,此次論壇的延期,並不會影響雙方動物交流,且上一次也都簽了MOU,雙方目前仍依照流程處理,雙方都有一直保持聯繫。